过刊目录

  • 全选
    |
    社会工作发展史
  • 社会工作发展史
    岳永逸;熊诗维
    2022, 9(02): 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正式将社会工作纳入国家建设的总体框架。由此,中国高校的社会工作教学与研究也走上新台阶。为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体系化、学科的规范化,深度参与清河试验区调研和建设的蒋旨昂将燕京大学乡村建设试验的理论与方法、人文区位学、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丰富的中国社会基层服务经验和克里斯陶勒的“中心地”学说相融合,在重新定义社区、社会制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套集理论、方法与研习于一体的社会工作体系,积极推动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并在成都郊外创办了“研究—服务—训练”三位一体的石羊场社会研习站。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理论与实践意义兼具的社会工作与本土化社会学——社区社会学相互充实且殊途同归,共同成为认知和改善中国的工具。对当下中国的社会工作、社会学的学科建设而言,这些行以求知,服务国家、社会与民众,且与社会学互为表里的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仍具启示意义。
  • 社会工作发展史
    齐钊
    2022, 9(02): 2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就此议题的整体性研究却尚显不足。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该系师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社会工作本土化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强调社会工作在社会学专业与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始终面向社会现实和服务对象需要开展社会工作实务,以及灵活运用社会工作方法确保服务效果的特色与经验,这些特色与经验不仅有助于当时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而且对于推动当下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不断深入裨益良多。
  • 论文
  • 论文
    臧其胜
    2022, 9(02): 42-57+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夹心世代/三明治世代是指在工作的同时需在家庭中承担父母与子女两代或多代无薪双重照顾责任的同期群。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或即将进入“夹心”位置,成为夹心世代中最为特殊的同期群,面临多重竞争需要与福祉损失风险,但中国学界对此尚未有系统回顾与评述。本文以夹心世代为对象,围绕夹心地位与福祉关系的现代迷思,绘制了夹心世代概念的流变轨迹,区分了照顾者、雇员、志愿者与公民四重角色,并引入推动政策发展的结构-功能主义与行动者两条解释路径。照顾者更需“照顾”,未来需要推动以照顾者为中心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建设,进而满足夹心世代的美好生活需要。
  • 论文
    吴蕾;李雯娟
    2022, 9(02): 58-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实务教育注重专业实习,而结案是微观社会工作实务流程中的重要环节。结案中实习生和案主都要面对专业关系结束可能带来的预期悲伤,而实习生需要处理案主和自身的结案反应,由此需要应对诸多挑战。在预期悲伤理论指导下,本文探寻社工硕士学生在个案工作实习中的结案经历,试图说明他们在结案中面对的挑战。通过对十名社工硕士学生实习经历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社工硕士学生在自然结案、案主发起的结案和强制结案的经历中体验到案主和自身的多种结案反应,他们运用回顾和肯定、澄清身份等多项结案技巧结束了专业服务关系。在此过程中,他们面对了专业技能需要提升、案主依赖、结案后联络、学校教育和机构督导有待调整等方面的挑战。根据这些发现,本文提出了结案实务和研究方面的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实习收获和成长。
  • 论文
    王晔安;张心怡;宋雅君
    2022, 9(02): 7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专业自主性是提高公共服务人员专业能力和促进公共服务机构良性运行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基于全国社会工作者的调查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从情感劳动和新管理主义角度分别构建模型,研究了学习型组织在社工专业自主性形成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情感劳动模型显示,学习型组织与职业倦怠存在负相关关系,与专业自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学习型组织在职业倦怠和专业自主性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新管理主义模型显示,学习型组织与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主性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学习型组织还部分中介了专业能力对专业自主性的影响。基于此,提出情感/能力-科层制的综合模型,按照专业能力、情感劳动特征和机构特征对公共服务人员进行了分类,以便更深入地探讨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人员的专业自主性。研究不仅揭示了公共服务人员专业自主性的重要性,也为如何培养专业自主性提供了启示。
  • 论文
    常姝
    2022, 9(02): 87-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西方人类学发展的一大趋向是对他者社会中个体主体体验的关注日渐增强,在本体论、认知论、方法论上对体验议题进行过颇富成效的探索。人类学生命史研究方法专注于回构特定主体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生活经历体验,突显出有效获知他者体验的方法效度和文本价值。本文将简要回顾该方法发展史,并基于对三本经典人类学生命史民族志的评述,探讨人类学研究获知他者体验的一个关键方法论问题:如何缩短研究者和信息提供者在人际关系和体验理解上的双重距离,以激发信息提供者对个人体验的真诚讲述和达成研究者对他者体验的精确理解阐释。恰当处理这两个距离,对于最大限度发挥生命史以及其他以体验为导向的民族志研究对个人体验的真实呈现作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