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养老政策前沿
  • 养老政策前沿
    丁建定
    2023, 10(05): 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西方国家养老保障制度面临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重、长期护理风险压力增大、养老服务需求提质增量等新的社会风险,这些新社会风险与传统老年风险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别,使西方国家不得不做出新的养老保障政策选择,实施推迟退休年龄等政策应对养老金风险,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对长期护理风险,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应对养老服务需求提质增量风险,由此构建起新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这不仅表明西方国家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具有内在机制性,也表明西方养老保障制度体系进入一个再造时代。
  • 养老政策前沿
    韩克庆
    2023, 10(05): 2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内的社会保障研究中,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形是政策语言和学术概念的混杂使用。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来说,存在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称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情况,在有关数据的统计口径上也至少包括了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两大类覆盖群体。社会保障政策语言的混用,对于政策执行和学术研究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从制度运行和发展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不利于制度类别的划分、不利于制度发展脉络的传承、不利于制度覆盖对象的区分、不利于制度的经办管理几个方面;对学术研究来说,主要表现在带来概念使用的随意和混乱、带来学术研究和制度实践的脱节、带来研究数据和研究结论的偏差、带来盲目跟从的不良学风等。为此,需要从概念化和操作化、逻辑推理和理想类型、科学理论建构三个方面,实现社会保障政策语言的学科化。
  • 养老政策前沿
    陈显友、张瑞杰
    2023, 10(05): 37-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吉林省是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重点联系省份之一,以吉林省6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政策量化评价,以此评估其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的效果。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和PMC指数模型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根据PMC指数和曲面图比较政策差异发现,6份政策PMC指数均值为8.45,为良好级,总体政策尚可。从具体政策看,1份政策文本达到优秀级,5份达到良好级。但政策时效、激励约束略显不足,政策工具结构不平衡。未来可从中长期政策制度设计、激励机制完善、政策工具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改善。
  • 论文
  • 论文
    雷杰、张瀚予、丁锋辉
    2023, 10(05): 59-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监护困境问题愈发重视,相关的法律修订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未成年人监护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亟待明晰。本研究将“最佳实践”的方法论应用至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工作领域,根据标杆环模型的步骤,对广东省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能力建设项目所介入的49个监护困境未成年人案例进行经验萃取,详细地报告了社会工作者在发现与强制报告、监护评估、监护安置、监护监督与保障等环节的17项最佳实践。这些研究发现不仅体现了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人监护困境的专业性和有效性,还为日后的实务铺开提供了重要的操作性指引。
  • 论文
    沈荟、舒洪磊
    2023, 10(05): 83-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的转型需要持续拓展治理的深度。结对治理是地方治理主体依据地方特点所采取的与国家乡村振兴目标相契合的治理策略,为理解治理主体与地方乡土社会的磨合过程提供了经验对象。以“身体在场”动态化和阶段化的研究视角聚焦结对治理实践,可以发现具象的身体在干部“入场”时成为适配乡土信任逻辑的重要载体,身体作为感知帮扶对象生活世界的媒介,让干部对帮扶对象的贫困问题有具象感知的同时,也使结对关系在身体在场的互动中得以确认与深化。即使是在网络互动中,帮扶对象也在复现“身体在场”的互动场景,但政治规则与乡土人情往来逻辑的冲突使二者的关系逐渐淡漠。在探讨政策实践末梢的治理智慧与关系磨合问题时,“身体在场”的个体化微观分析对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论文
    谌骁、桂胜
    2023, 10(05): 103-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乡村建设运动中,许多实验县区都设立了专门组织发动女性参与社会建设,女性在这一实践中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但当时的学术界缺乏对其系统的讨论。吴景超出于边缘人关怀发现了女性解放的可能性及其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性力量,他运用历史分析与现实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在体认女性困境的基础上,从女性民俗研究中找回女性主体,从社会变迁中发现解放机遇,论证了女性解放的可能性,并结合“第四种国家”的判断,生发出了生育、就业两大女性议题,其研究对发掘当下社会建设中的女性力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论文
    陆益龙、山永久
    2023, 10(05): 122-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环保组织活跃在环保领域,成为推动环保事业的重要力量。绿色江河这一民间环保组织在其成长历程中,组织目标、活动内容、发展策略、与政府关系等方面的行动选择和采取的策略性行动蕴含一种演变逻辑,亦即从社会选择到自主选择的转变。在组织生成阶段,民间环保组织的策略性行动遵循社会选择逻辑,在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阶段,得益于丰富的行动经验和不断增强的资源动员能力,策略性行动转变为注重自主选择逻辑,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再局限于民间角色,而是致力于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环保治理格局。在不同阶段,民间环保组织将组织自身的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并基于特定社会环境,从自身角度自主地作出策略性行动选择。
  • 论文
    计芳芳、刘晓昀
    2023, 10(05): 138-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供给作为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往往面临着协同供给失效的困境。本文基于协同优势理论,通过对河南两县区农村营养改善项目政社协同实施的现实考察,建构了以协同主体为中心的“目标—能力—资源”分析框架。协同行为的发生是多个主体共同行动的结果,协同行动往往基于共同的目标,而目标的实现需要协同主体具有一定能力与资源。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失效主要是因为协同主体发生结构变动和角色冲突,在协同过程中逐渐出现协同目标偏离与冲突、权力固化与领导无力、信任缺失与沟通阻滞等问题。要想破解协同供给失效难题,就需要有稳固的协同结构并明确各主体角色,形成合作共赢与公益为先的共同目标,进行权力变动与有力领导以形成协同能力,通过信任建构与沟通协商实现资源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