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9年, 第6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9-05-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陈劲松;
    2019, 6(03): 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灵性社会工作的目标来说,它可以分为个体复元目标和社会建设目标。在个体复元层次上,灵性社会工作的目标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在社会秩序或社会建设层次上,灵性社会工作的目标则是主张建设一个充满灵性的和谐社会。灵性社会工作除了坚持传统社会工作的一般原则之外,还应在理论与实务中坚持一些与灵性基本概念相一致的特殊性原则。就灵性社会工作的功能来说,则可以分为复原功能、预防功能、潜能开发功能、社会政策倡导功能、福利服务提供功能和促进社会和谐功能等。
  • 论文
    蔡鑫;仲婧然;
    2019, 6(03): 1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灵性社会工作以增进人的灵性能力为目的,并以此来协助人克服人生困境、提升人的自由与幸福,旨在引导人通向主客体的融合和自我认同,在此基础上超越混乱痛苦达到专注生命价值的和谐境地。"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准则,与灵性社会工作的本质内涵在诸多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有着由技术导向发展到灵性导向的必要性。以儒家"仁"的精神来赋予中国灵性社会工作价值内涵,可以促进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有足够的能力去融合传统与现代、并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
  • 论文
    刘诣;隋玉杰;楼玮群;吕楠;
    2019, 6(03): 2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的推广,灵性健康日益引起关注。2015年对苏州姑苏区456名研究对象开展的"苏州社会资本与老年人精神健康问卷"的调查数据显示:认知性社会资本和结构性社会资本均与老人的灵性健康相关,但认知性社会资本比结构性社会资本对老人灵性健康的影响更显著。其中社区信任和互惠是影响老人灵性健康的重要指标。
  • 论文
    陆士桢;刘庆帅;
    2019, 6(03): 38-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群团改革作为新时期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战略任务,如何把党的群众工作有机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机制当中,推动群团改革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力量,成为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命题。四川雅安的"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追求是民生与民主,"党政领导、群团实施、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五位一体"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总领社会治理全局;全覆盖、多层次、全方位的体系化的"大群团"工作格局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所在;不断丰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稳定充足的资金保障、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蓬勃发展的本土化社会组织等综合构建的保障体系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希望雅安经验为社会治理理论与模式的丰富、群团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论文
    何珊君;
    2019, 6(03): 48-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风险社会理论视野下,全面系统地讨论中国社会风险治理的各种困境,除了科学认知、分类以及实际行动力等困境外,还包括信仰与伦理价值观培植、体制与制度设置与执行、文化与思维惯性、人才选拔标准与用人制度、治理模式创新与治理技术提高这几个方面的具体治理难题。相应的风险治理的对策则包括:道德重建,提高国民素质,培植正义之风;培植非政治公共领域力量,增强全民风险意识;利用大数据与专家技术系统创新治理模式与技术;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总结本土经验。
  • 论文
    储卉娟;
    2019, 6(03): 58-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技术发展已从信息传播领域蔓延至各专业知识生产领域。知识产权这一传统的民商事法律权利,在此背景下开始对网络社会治理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网络文学领域的经验说明,新技术激发的新文学生产体制背后的产权配置模式与传统知识产权配置模式有着本质区别,知识产权作为社会治理方式的介入,深刻影响着这一领域的最终发展方向。相对于政府监管和代码控制等传统治理手段,通过知识产权的法律治理应当得到更多重视。
  • 论文
    钟耀林;王笃强;
    2019, 6(03): 7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回顾社会工作专业化与去专业化史、比较其科学与艺术两种属性、理解科学与实务智慧之差异、超越线性和平面逻辑思考社工知识分类方法、以及回归社工专业致用本色等五方面来看,社会工作知识分类并非"逻辑混乱",而是担心所谓"科学"及其"逻辑"不足以涵盖全部助人知识;保留社会工作的艺术性和人情味,不至于在"科学理性"大潮中被"物化""工具化"和"技术化";社工知识体系构建目的在于求用,而不应拘泥于某一学理对实务应用吹毛求疵;心存敬畏之心,建立一个开放、多维甚至超维的知识体系或许可以成为构建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一种共识。
  • 论文
    王海侠;余翔;
    2019, 6(03): 8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当今中国农村又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拐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该建设怎样的乡村及如何建设乡村,成了乡村建设的旨趣所在。河南省郝堂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美丽乡村"试点工作的,该试点以"内置金融"为切入点来激发村社内生动力、培育社会组织、促进社区综合发展。就乡村发展范式而言,该试点属于内生/外源混合的综合型发展,即以外部资源注入和城乡要素流动来提升村庄的内生动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运行效果看,内生/外源式的综合发展能够在短期内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但从长期看却面临诸多结构性制约:一方面是难以克服路径依赖问题,如精英俘获、依附型发展、系统性风险等;另一方面是乡村治理的创新与突破总要囿于国家宏观治理框架。乡村建设的内外资源联动与乡村治理与国家治理的有效衔接将是下一步制度创新的重点。
  • 论文
    项锋;
    2019, 6(03): 9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2019年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开展之际,日前,由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共同举办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加快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构成""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这三大议题,就如何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