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8年, 第5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8-07-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房莉杰;
    2018, 5(04): 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1世纪初"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提出以来,我国进入"社会政策时代",相应的,社会政策研究也成为一门"显学"。自那时至今,无论社会政策实践、还是社会政策研究都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对这一时期的中外社会政策研究做一回顾总结,对推进我国新时代的社会政策研究是必要的。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策体系是由一个个具体政策构成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一系列具体的社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政策又经历了巨大变革。20世纪末至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论文
    房莉杰;
    2018, 5(04): 4-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的"社会政策时代"是伴随着21世纪初的"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而来临的。基于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互动的视角,本文重点回顾了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政策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的进展。关于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理念的论述,可以区分为两条路径:一是在传统的主流领域强调普惠、公正,以及对基本权利的维护;二是面对新的社会风险和社会需求,主张采取更加多元和积极的战略。这与我国"社会政策时代"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有关。展望未来的社会政策研究,除了加强学术规范性外,本土化理论建构,尤其是基于规范化的实证研究的理论发展是发展方向。
  • 论文
    李秉勤;
    2018, 5(04): 1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近年来国际社会政策领域的重要议题做一个简要的回顾。由于社会政策领域涉及广泛,这样的文献回顾很难在较短的篇幅内体现社会政策研究的全貌,本文以风险社会为出发点来探讨社会福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再进一步探讨经济危机对致力于风险防范的社会福利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比较多地关注2008年以来十年间国际社会政策领域围绕危机带来的冲击所产生的重要转变。为了保证主题连贯,本文作者把这十年以来的社会政策议题放在经济危机与财政紧缩的背景下来讨论,看它对过去的理论基础产生了哪些撼动。
  • 论文
    李棉管;
    2018, 5(04): 2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学术界普遍认同社会救助是反贫困的社会政策,但是关于社会救助如何才能反贫困却争论不休。本文建构了分析社会救助反贫困功能的研究框架,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的瞄准效率、社会救助的保障水平、社会救助的功能定位三个方面(或步骤)。应用该分析框架,本文对我国主要的社会救助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以上分析框架基本上可以概括20世纪末期至今我国社会救助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呈现了我国社会救助研究的主要纷争。社会救助反贫困功能的发挥需要综合考虑瞄准效率、保障水平和功能定位等三个因素。
  • 论文
    徐永祥;杨威威;徐选国;
    2018, 5(04): 3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助人专业与制度实践,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个体困扰与公共议程连接的重要机制。然而,在现实中社会工作可能成为规范性权力体系的组成部分而沦为一种治理术。"社会性"的倡导者们对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独到的审视和回应,旨在通过重拾社会工作的"社会"属性而回归社会工作的本质。社会性范式更多地从中宏观立场阐释了社会工作的核心属性,可能会忽视服务对象生活世界的微观面向。因而,本文从福柯有关社会工作的"主体性"思想出发,试图把主体性带回社会工作知识结构与实务方法之中。并进一步借助"话语实践"作为调解并整合社会工作"社会性"与"主体性"两个核心维度的重要连接概念,对其实践原则与行动体系进行了阐释,使其有望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的实务模式。在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所处的新时代脉络下,重新思考社会工作的主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 论文
    李莹;韩文瑞;
    2018, 5(04): 48-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家庭、儿童的角色设定是儿童保护制度的核心议题。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将这一核心议题细分为七个维度,基于七个维度的比较,提出儿童保护制度的三个取向(orientations)。借鉴国外学者的七维度分析框架,笔者对我国儿童保护制度建设中国家、家庭、儿童的角色进行检视,并对我国儿童保护制度的取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儿童保护制度为上述不同取向的混合体,并呈现出一定的自身特征。未来应继续完善我国的儿童保护制度建设和相关研究。
  • 论文
    岳天明;俞博文;
    2018, 5(04): 59-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社会工作实践项目,通过对贫困农村社区发展现状的调查诊断和评估,设计项目方案,开展社会工作发展项目介入服务。项目实践表明,社会工作在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成效显著但也有需要认真反思之处。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留守妇女是农村社区建设中不可小觑的一支重要力量,对贫困农村社区妇女的赋权增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也是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地区农村社区发展的努力方向。
  • 论文
    黄政;黄家亮;
    2018, 5(04): 69-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项目下乡激活了村庄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也激发了村内各利益主体之间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给农村基层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村庄利益纠纷的解决实践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着深刻的困境:由于村庄治理主体单一,各种原因、形式和激烈程度的矛盾纠纷在发生和解决过程中,往往都会将村干部卷入进来;而由于村干部治理资源的不足、治理能力的有限,这种矛盾纠纷最终演化为村民对村委会的不满。在纠纷解决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一方为实现自身诉求往往会越过村干部,通过将矛盾纠纷"问题化"等手段,来寻求乡镇或更高层级政府部门的介入;而出于"维稳"等考虑,后者往往倾向于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这不仅造成了基层治理规则的混乱,也进一步损害了村干部的权威。农村基层治理困境大大增加了项目进村后的运行成本,也影响了村干部争取和承接外部资源的积极性。项目制在农村中要发挥其预期效果,必须从治理主体、治理规则等方面重塑农村基层治理体系。
  • 论文
    赵玉峰;
    2018, 5(04): 77-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往往注重流动人口自主的社区参与,忽略了国家计划造成的流动人口被动的社区卷入。本文利用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流动人口社区参与和社区卷入的状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以社区文体活动为代表的社区参与较低,以社区健康建档为代表的社区卷入虽然较低,但是增长迅速。参照贝克尔的时间分配理论,将劳动时间纳入研究,发现劳动时间对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呈现负向影响,劳动时间越长,社区参与越少,劳动时间对社区参与存在挤压效应;相反,劳动时间对社区卷入影响不显著,体现了社区卷入的强制性。社区健康建档的社区卷入实质上是国家在社区治理中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强覆盖,具有积极意义。
  • 论文
    刘振杰;
    2018, 5(04): 87-9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港"三社联动"工作的发展历程是和战后香港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使得社会组织活跃、社会工作完备、社区建设成熟、"三社联动"发展成为香港社会的一大特色。香港"三社联动"也经历了从民间主导到政府支持,再到社会共治三个演进阶段。随着香港的社会服务覆盖面日益广泛,财政支出压力不断加大,筹款能力及生存能力渐趋弱化,导致出现社会服务空档,影响"三社联动"的实施效果。通过借鉴香港地区"三社联动"经验教训,提醒我们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构建多元化的社区工作参与主体;积极推动和鼓励有条件的社会组织走实体化发展的路子;培育专业社工机构,注重社区社工队伍的建设;以完善的法治规范"三社联动",并开展必要的第三方评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