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6年, 第3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6-01-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关信平;
    2016, 3(01):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志愿服务是一类既古老又充满现代活力的社会服务行动。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中,志愿服务的贡献越来越重要,因此,大力推动开展志愿服务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共识。要大力推动开展志愿服务一方面要普及和加强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和优化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为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并将其作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重要内容。为了落实这一要求,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各类社会组织在志
  • 论文
    侯杰;马晓驰;
    2016, 3(01): 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是中国第一个城市青年会,以"发扬基督教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美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为宗旨。在近代中国自然、人文、社会环境恶化的挑战下,该会秉持"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理念,大力开展慈善救济、传播卫生观念、主张移风易俗等志愿服务,成为天津乃至中国义工运动的倡导者、发动者和组织者,对天津乃至中国社会改良产生了一定影响。
  • 论文
    洪伟;李淑环;
    2016, 3(01): 1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基督教在华的慈善活动,有助于中国社会对西方基督教信仰、社会思想与社会制度的了解,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慈善观念,进而深层次地影响到中国的思想界,并对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过程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可见,宗教慈善扮演了增进宗教对话与文化交融的角色。在当代中国,稳妥地推动宗教慈善,促进宗教之间在教义和实践上的对话与合作,对于推动宗教慈善水平的整体发展,构建宗教间的和睦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 论文
    张网成;张金东;李静;
    2016, 3(01): 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基于通行的有/无宗教信仰二分法,我国宗教信徒未能呈现出比非宗教信徒更佳的志愿行为表现。通过借鉴"宗教市场"的概念,本文提出了"信仰市场"的概念,并将其三分为"现代信仰"、"宗教信仰"和"无信仰"。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一项跨省市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信仰对于个体志愿行为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世俗化优先"的宗教政策下,宗教信仰对信徒的志愿服务及慈善捐赠表现有显著性影响,宗教信徒的志愿行为表现虽好于无信仰人士,但远不如"现代信仰"人士。
  • 论文
    费梅苹;何扬琼;
    2016, 3(01): 29-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深度访谈法,探讨外来务工越轨青少年的生命轨迹。研究发现,在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社会环境下,这些越轨青少年自小在农村拥有的资源和生活机会短缺,农村接受到的家庭、学校、同伴、大众媒介及社会等的教化质量低下,进城后面临的生存环境压力大且难以融入。他们的生命历程呈现出一种劣势的累积趋势,而当这样的劣势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选择采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和反抗,而这样的越轨行为将他们带入了更加劣势的生命轨道。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预防和减少外来务工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社会工作服务建议。
  • 论文
    韩央迪;黄晓华;周晶;
    2016, 3(01): 39-5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家庭是残障儿童最重要的支持来源。西方福利国家不仅发展了基于家庭视角的助残政策与服务,而且形成了对应的检视指标——家庭生活质量。反观国内,目前对助残服务成效的评估明显不足,对残障儿童家庭生活质量的关注和测量尚付阙如。基于美国Beach Center on Disability的汉化"家庭生活质量"量表,本研究对上海地区特教学校中的残障儿童家庭生活质量进行了测量,发现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并发现,上海残障儿童家庭所需服务供给不足,大多处于"没有服务"的状态。整体上,以残障儿童为中心的个体取向服务明显要比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充足;残障儿童处于7—12岁的家庭、重度残障儿童家庭、低收入家庭等要比其他家庭有着更大的服务诉求。残障儿童家庭照料者的家庭生活质量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残障儿童户籍、残障程度、残障类型以及服务充足性等,都对家庭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上海助残家庭政策与服务的建议。
  • 论文
    任文启;
    2016, 3(01): 5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工作自进入中国本土以来,就以"助人自助"的本质表述开展理论指引与实践推进。随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不断深入,理论与实务界对"助人自助"的理解不断加深,学界对此提出诸多质疑。本文在回应这些质疑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对社会工作本质做出了中国本土的话语表述:利他使群。一方面在于概括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经验及探索未来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试图在克服西方话语基础上做出适合本土文化要求的社会工作本质的中国表述。
  • 论文
    刘继同;
    2016, 3(01): 6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社会服务体系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住房和家庭服务、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就业援助和社会救助服务)、社会福利服务等五部分组成。它的层次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物质福利是最低层次,灵性关怀和生命意义是最高层次,且与专业化、个性化社会工作服务形成一体两面和相互促进的格局。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战略重点由以社会保障体系为主,上升为以现代社会服务体系为主,其现代社会服务体系框架建设发展方向是福利化、法治化、专业化、体系化和综合性。此外,现代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与精髓是社会现代化和社会福利制度现代化,实质是中国版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建设,关键是运用福利性、专业化与个性化社会服务方法技能解决社会问题,最终目标是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与全社会总体福利水平。
  • 论文
    郭瑜;
    2016, 3(01): 7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政策直接面向民众、直接影响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逐渐受到学界、媒体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然而迄今社会政策仍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但又缺乏清晰边界的概念。作为一门学科,社会政策必然包括传统学科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同时社会政策也需从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上,发展出一套相对独立而又综合的观察、思考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因此社会政策教学与研究必须被放置于广阔的社会科学领域,从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及其对应实践领域来探讨理论基础与学科边界问题。
  • 论文
    王永平;
    2016, 3(01): 79-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长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陆学艺先生对当前我国推进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社会建设的主要内涵、社会建设的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独到地论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社会建设理论。陆学艺社会建设理论的意义在于,是其用中国自己的社会学语言解释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改革开放进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
  • 论文
    辛华;王猛;
    2016, 3(01): 88-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T街道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与运行的深入调查,发现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存在"行政化"与"去行政化"共存的两难困境。其根源在于制约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三重矛盾。第一,自愿服务与被动参与。志愿服务的本质要求自愿性,但是社区志愿者在招募、使用等环节存在行政驱动现象。第二,运动式服务与常态化服务。运动式短期的志愿服务提升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但如何将短期服务的影响力转化转变为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面临挑战。第三,个体服务与组织管理。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以其余个体方式、不计报酬进行服务的,但是如何对志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需要加强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和激励保障。最后,为回应以上矛盾,文章从志愿精神、能力建设、保障激励等三方面探索了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困境的破解之道,提出了社区志愿服务的从被动到自愿、从运动到常态、从个体到组织的转型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