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5年, 第2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5-01-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2015, 2(01):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4年11月9日,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郑杭生先生不幸因病辞世,中国社会学界、教育界痛失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社会各界深感哀痛。郑杭生教授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奠基人、社会运行学派的开创者,他所提出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实践结构论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是我国社会学恢复创建以来的标志性理论成果。他长期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国务院学位委
  • 论文
    洪大用;
    2015, 2(01):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郑杭生先生在培养社会学专业人才方面积累并形成了独特的理念和教育实践,概括为六个方面:要有强烈的社会关怀;要重视整体的、历史的思维训练;要掌握融通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有传承性理论创新的自觉努力;要秉持坚定的学术立场;要致力于养成宽厚包容的学术心态。
  • 论文
    杨雅彬;
    2015, 2(01): 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今天来到这儿首先非常感谢学会给了我这次宝贵的发言机会,遗憾的是我接收电子邮件不方便,知道郑老师去世的消息非常晚,最后没能送他,我很难过,也感到太突然,这是我们社会学界的损失。我们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中国文化书院外地巡回演讲中认识的,之后又在社会学界合作了20多年。他近两年见到我就跟我说,咱们合作20多年还挺好吧?我回答"挺好"。我一直称他为郑老师,实际上他只比我大三岁,但他在我们这一代,就是我们转行研究社会学的这一代人中,我觉得他确实是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 论文
    陈光金;
    2015, 2(01):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常感谢北京市社会学学会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让我来参加这次学术前沿研讨会以及郑杭生教授的追思会。我是11月10日凌晨两点钟惊闻郑教授去世的噩耗,心里非常沉痛,不由回忆起近20年来与郑杭生教授交往、向郑杭生教授学习的点点滴滴,深深感到郑杭生教授以他的人格风范为我们一代中国社会学的学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今天我也想借此机会在这里再次向郑教授的逝世表示沉重的哀悼。我11号去郑教授的办公室吊唁了他老人家。因为15号我出差浙江,所以错过了郑教授15号的告别仪式,为此我感到非
  • 论文
    吴忠民;
    2015, 2(01): 18-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30年来,中国社会学的成长和发展是离不开两个人的,这就是郑杭生先生和陆学艺先生。这两位先生不仅是用自己的学术观点影响社会学界,而且对学科发展的方向、学科的布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学学术力量的成长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对中国社会学学科在整个现实社会以及学术界地位的提升,也是做出了重大、不可磨灭的贡献。有的时候在想,如果这30年没有郑先生和陆先生的话,恐怕我们社会学的成长应当说是有很大的差别,
  • 论文
    龚维斌;
    2015, 2(01): 19-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郑先生是我的老师,我跟郑老师结缘20多年了。我是人大社会学系毕业的学生,1991—1994年在人大读硕士,郑老师给我上过两门课,一门是社会运行导论,还有一门是社会指标概论。我接触社会学大概是1989年底1990年初。当时我在安徽教育学院教师进修班里进修,我是学英语也是教英语的。当时为了离开原来的单位,改换一个环境,同学建议我选择社会学。坦率地讲,我当时也不太知道什么是社会学,就找了几本书,比较来比较去还是人大郑老师《社会学概论新编》吸引了我,也是在同学的推荐下报考了人大
  • 论文
    杨敏;
    2015, 2(01): 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2001年成为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到先生辞世,13年时间里我一直跟随先生从事研究工作。正如先生本人所说,先生与我合作的最大成果是两个理论——社会互构论和实践结构论。在今天的追思会上,我仅简单谈谈与先生后期学术事业与基金会事业相关的二三事。第一,先生推进了社会学宏观理论走进应用领域。在先生的倡导下,宏观理论对社会学应用研究的影响日益增强。如社会互构论被应用于社会流动、婚姻家庭、贫困问题、社会保障及其政策、社区研究、城
  • 论文
    文军;桂家友;
    2015, 2(01): 23-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全能型政府"逐步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总体性社会"向利益分化和多元分散型社会转变,国家与社会也从"一体化"向逐步分离且"良性互动"的关系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嵌入和中国社会自身的特质使然,另一方面也在于政府职能改革和国家对社会的培育与保护,使得"现代社会"逐步形成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 论文
    袁振龙;
    2015, 2(01): 32-37+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治理是一个带有"中国创造"印记的概念,它主要应用于公共困境、执法困境和跨区困境等情形。综合治理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包括社会治安防范、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治安重点地区整治等。本文从治理主体、工作方法、治理对象、思维方式等四个角度提炼了综合治理的理论特色。
  • 论文
    潘允康;刘娜;
    2015, 2(01): 38-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构性矛盾是民生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在教育问题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失衡是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之一,其中包含了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模和层次等方面的问题。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既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现实社会中的根据。构建科学的教育体制、规划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企业与学校齐心协力参与人才培养是解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方面。
  • 论文
    张瑞凯;
    2015, 2(01): 4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福利意识是影响一个国家社会福利体系效能的直接因素。本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意识呈现混合福利偏自由主义的倾向,更多地将提高自身福利水平寄希望于自己的勤劳努力和聪明才干上,认为个人、家庭、工作单位、村集体在提供福利的角色上比政府更为重要;在福利分配原则上更倾向于"选择性"这一原则;在供给机制上,更赞同社会福利领域采用市场机制分配资源。就影响其福利意识的因素,研究显示,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该群体的福利意识;个体的人力资本因素对其选择偏向自由主义倾向发挥了重要影响。
  • 论文
    纪德尚;
    2015, 2(01): 6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从创新社会管理到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治国理政理念和方式的重大理论提升,实质是强调政府主导、实行"多元共治"。在这一改革主流趋势下,社会工作凭借其专业化、职业化社会服务的专长,以及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独特优势,成为协同创新社会治理的前沿力量。但在现实运行中,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尚存在着如何实现社会协同和协同创新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正视专业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其前沿力量的作用,重在社会工作协同社会治理创新中,凭借协同创新系统治理模式的建构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构建社会工作协同政府实施社会政策、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四大机制"。
  • 论文
    焦若水;陈文江;
    2015, 2(01): 68-7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冲突日益显现的过程中,尊重地方性文化,关注案主文化背景的文化敏感社会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取向。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在强调专业化的基础上,必须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潜在资源,从世界宗教与民俗宗教、灵性、主流价值观、非宗教表达与认同四个维度出发,基于愚夫愚妇视角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精神资源进行梳理,避开全球—本土的主义之争,提出发展精神敏感性取向的社会工作,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精神资源为全球化的社会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 论文
    殷昭举;
    2015, 2(01): 76-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山市以实现和谐善治为总的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创新社会治理与实现和谐善治的"中山经验"。其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五",即"一张图表,两个必须,三个结合,四个机制,五个目标"。"一张图表"是指用"社会治理机制图"将社会治理体系所包含的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基础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内在机制梳理清楚,作为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两个必须"是指在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必须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三个结合"是指实现"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的纵向结合、"自外而内"的法治与"自内而外"的德治的横向结合,以及市场的"无形之手"、政府的"有形之手"与社会的"隐形之手"的有机结合;"四个机制"是指建立健全"民生保障、表达诉求、矛盾化解、社会协同"四大长效机制;"五个目标"是指要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的保健化、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社会治理的社会化、社会治理的系统化、社会治理的信息化。
  • 论文
    张志远;
    2015, 2(01): 89-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组成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的推进,社会服务作为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需求的优势已日益显现。尽管学界对社会服务的概念、方式等已形成共识,但对社会服务机制、特别是基层社会服务机制的讨论不足。本文立足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边境、民族多元、宗教信仰多样等特征,在借鉴西方国家福利多元主义、社会服务模式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着力实现西方福利理论在国内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本土化,以期整合国家、市场和社会等多方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社会服务的提供和输送渠道,满足边疆多民族地区城乡居民多层次需求,推进边疆多民族地区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