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杜鹏
    2022, 9(03): 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视野宏大,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阐明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导向和根本路径,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己任和思想追求,为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
    陈锋;孙锦帆
    2022, 9(03): 7-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振兴战略下,许多能人返乡经营村庄集体经济,参与村庄治理。本研究关注乡村振兴战略下返乡能人“经营村庄”的基本路径和风险,基于实地调研发现,返乡能人主要通过集体土地和政府项目经营村庄,其实质是能人以村庄集体资产和政府财政项目为资本进行的风险性市场经营行为。首先,在地方政府打造典型的政绩导向下,返乡能人积极争取项目,在村庄形成资源输入的集聚效应,进而使村庄成为“典型”村庄。其次,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公私利益转化构成返乡能人经营村庄的内生动力。最后,处于裂变样态的村庄社会难以有效监督村庄经营过程,一些返乡能人易为项目利益俘获,建构起少数人主导的分利秩序。整体而言,返乡能人的经营行为可能盘活集体资产,短期亦能增进村民的福利,能人还可能利用个人权威与势力保持村庄秩序的相对稳定,但同时也存在经营失败风险转嫁和村庄公共性消散的隐患。
  • 乡村振兴
    奂平清;王策明
    2022, 9(03): 18-26+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凉山彝族以“血缘-等级”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支制度,曾在国家缺场的情况下维系了彝族社会的基本运行。1956年民主改革后,在国家权力不断介入、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家支制度的运行空间紧缩,自身凝聚力下降;改革开放后,家支组织活动和制度有所复苏,在毒品防治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基层治理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加强,再加上彝区经济的发展和外出流动人口的增加,家支制度出现组织弱化、行动力减弱、认同下降等趋势。由于家支制度自身在功能上具有双重性,其衰微也就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深入分析这种影响及其机制,对传统家支制度及文化加以创造性发展并发挥其积极功能,对实现彝区乡村振兴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论文
  • 论文
    方劲;朱予嘉
    2022, 9(03): 2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社会工作的兴起同全球环境变迁的客观背景以及专业内部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自我反思密切相关。基于对“环境”的社会属性与物理属性内在关联的重新审视,以追求社会正义为专业使命的绿色社会工作正迈向寻求“环境-社会正义”的整合性实践。理论架构层面,绿色社会工作植根于深层生态学和生态女性主义,尝试建构一个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本体论和实现“环境-社会正义”的包容性理论框架;干预模式层面,融合传统社会工作通用实务过程的基本特征,绿色社会工作试图搭建一个从地方能力建设到全球合作治理的跨学科专业援助体系;实践操作层面,绿色社会工作主要以全球环境变迁所造成的环境危机对脆弱边缘群体的负面影响为切入点,重点关注灾害危机管理、社区灾后重建、城市生态治理、边缘群体发展、公民环境权利以及国际环境合作等实践领域。绿色社会工作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联性为其本土化拓展了实践空间,但其发展面临人与自然关系的固有矛盾性以及整合实践中的“能力壁垒”等现实挑战。
  • 论文
    于建琳;宣朝庆
    2022, 9(03): 4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概念因应了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需求,在国家责任意识增强和社会福利理念转变中形成,并进入国家政策话语,成为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社会福利制度研究是我国社会福利研究不可略过的部分。通过考察近代社会福利概念的生成演化过程可以发现,随着学术研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和立法等方面的推进,社会福利建设在概念表达、思想表达、制度表达等层面渐次推进,最终促成制度化建设,为后来的现代社会福利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论文
    童峰;拜争刚
    2022, 9(03): 5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十年来,循证实践思想不仅在医学上影响颇大,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催生了证据为本的科学决策方式。然而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参与公共卫生防治经验不足,普遍缺乏证据观,从而导致实践效果不佳,甚至与预期相反等问题。医务社会工作的循证实践旨在从目标建构、证据筛选与评价、证据转化与决策、证据实践与更新四个环节,保障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的规范性和客观性,避免没有科学依据胡乱实践导致负效果的问题,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事件为例,探索循证实践的具体步骤与运用方案,倡导树立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证据观,促进中国医务社会工作证据的生产、转化与积累。
  • 论文
    王蕾
    2022, 9(03): 6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长期以来的低生育率,城市中产阶层家庭的养育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过渡。女性作为家庭生儿育女的主角,其母职实践充满了策略性。本文基于深度访谈材料,分析了城市中产阶层女性在孕产期的母职实践,包括个人层面的心理母职和物质母职、医疗层面的达成母职以及家庭关系层面的延展母职。城市中产阶层女性通过个人所掌握的物质、知识、人力资源来调和个人、医疗技术和家庭的关系,在注重自身心理成长、知识学习、身体体验和夫妻关系的同时,达成对母亲角色和对母职的理解,形成了具有中产阶层特点的“层级化生殖”。总体而言,当下城市中产阶层女性孕产期的母职策略表现出现代理性、消费性以及阶层性等特征。
  • 论文
    陈丽
    2022, 9(03): 7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家庭寄养制度建立以来,围绕着“如何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寄养儿童的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往研究从依恋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抗逆力理论等不同视角,对寄养儿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依恋理论强调依恋关系对儿童人格与社会发展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系统网络结构,抗逆力理论聚焦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性研究。通过对这三种视角的系统分析,本文提出寄养儿童融合发展的概念,并借助嵌入性理论,从制度嵌入、结构嵌入、关系嵌入的角度剖析寄养儿童融合发展差异的机理,以需要—供给分析逻辑建构一个整合性框架对儿童家庭寄养问题进行综合研判。
  • 书评
  • 书评
    朱苗;郑广怀
    2022, 9(03):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美国学者霍克希尔德(Hochschild)在 1983 年出版的经典论著《被管理的心:人类情感的商品化》以来,情感劳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逐渐被学界重视。既有关于情感劳动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护理学等领域。事实上,情感劳动也是公共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议题,即如何管理工作中的情感以达到工作绩效或组织绩效的最大化?盖伊(Guy)、纽曼(Newman)和马斯特拉奇(Mastracci)的《情感劳动:在公共服务中凸显服务性》( Emotional Labor: Putting the Service in Public Service)一书,拓展了人们对公共服务中情感劳动的理解,促进了公共管理理论中情感劳动的合法化,进而促使公共服务部门在招聘员工、职业培训、绩效评估和薪酬管理中重视情感劳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