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社会建设
首页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下载中心
期刊订阅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9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2-01-20
育儿焦虑与家庭政策
论文
全选
|
育儿焦虑与家庭政策
Select
育儿焦虑与家庭政策
技术的魅惑:育儿市场化中的焦虑生产与反生产
刘秀秀
2022, 9(01): 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育儿焦虑是母职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既有研究大多将育儿市场化当作叙事背景,并未对其运作方式做详细考察。事实上,市场主体已将技术作为联通公域与私域的桥梁,有意识地生产育儿焦虑。将市场主体纳入分析视野,能够补充母职研究的缺憾。市场主体的技术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传播技术、社群技术和生产技术。传播技术以意义和行动为轴,将育儿焦虑传递给家长群体,再利用社群技术打造“流量池”,将社群中的人转化为数据,最后利用生产技术促成消费,进行“收割”。三种技术相互配合、循环使用,不仅能够生产育儿焦虑,也可能在数据和流量的裹挟下遭遇焦虑反生产,影响市场主体的兴衰存亡,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技术的魅惑”。在“双减”政策的新制度环境下,颠覆数据王国、解除育儿焦虑、回归教育本心,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Select
育儿焦虑与家庭政策
“双减”与“双拼”:教育政策大变革中的亲职焦虑与家庭教养
张品;林晓珊
2022, 9(01): 1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围绕“双减”目标的实现,学生、学校、家长和校外培训市场等教育行为主体都在积极调适自己的身份。对家长来说,如何在“双减”政策环境下转变家庭教养观念和履行父母职责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教育依然是实现阶层向上流动重要通道的大背景下,孩子们多出的课余时间使得“拼爹”与“拼妈”的“双拼”竞争在“双减”之后变得更加激烈,由此产生的亲职焦虑依然是当代家长们的心理症候。究其原因,教育市场化转型、科学教养监管和家庭角色结构转型等因素是家庭教养方式转变和亲职焦虑背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双减”后,父母履行亲职能力的差异导致竞争焦虑在不同阶层间的差异较大,而科学的教养标准进一步加诸亲职,使在以孩子为中心的现代家庭中,能否有效履行亲职成为父母们的主要忧虑。
Select
育儿焦虑与家庭政策
教育母职化与母职的焦虑
杨笛;金一虹
2022, 9(01): 25-35+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育的母职化是现代社会母职转型的新形态,是在高度竞争性教育下,家庭应对教育私向化趋势而对母职进行重构的结果。教育母职化给母亲带来较大的负荷,使女性在子女学业和个人职业发展间的矛盾冲突更为激烈,产生了较深的母职焦虑。此种负面情绪在群体间弥漫扩散,由此成为一种“公共麻烦”。但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微观领域个体心理困扰的社会化,促使了教育过度竞争等议题公共化,推动了教育公共性的系统变革并有可能在未来进一步推动包括亲职共担在内的家庭性别关系平等化的变革;为母职实践带来突破困局的发展动力,也为部分女性在个体发展实践中提升自身文化资本和拓展职业道路带来新的资源。
论文
Select
论文
城市更新背景下危旧房改造与社会治理策略研究
麻国庆
2022, 9(01): 3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城市化进程中,危旧房改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实际上,城市中的危旧房建筑,不仅仅是城市景观中“物”的表达,同时也是“人”的历史文化表征,其中蕴含着多样的社会文化资源。当前,一些大城市危旧房改造面临着单线发展的困境,城市社会治理实践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文化困境。本文参照国内外的相关治理模式,聚焦G市的危旧房改造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实践,提出了“文化穿针”与“经济引线”的具体治理策略,以期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联动城市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城市危旧空间的改造更新,对于探寻城市现代生命的空间复兴之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Select
论文
贫困治理与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的中国实践
马凤芝
2022, 9(01): 4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工作教育院校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在助力社会工作参与国家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展现出以人为本、激发服务对象内生动力、扶贫扶志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工作专业参与国家治理和重大社会发展战略积累了中国经验。“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平稳转型的过渡期,社会工作教育也将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社会工作制度性融入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提供知识建构和实践指导。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反贫困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炼中国新时代社会工作在贫困治理领域的工作范式以及理论和实务框架,对建构中国反贫困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对国际反贫困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Select
论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家庭成员慢性病与压力感知度的代际传递——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分析
和红;谈甜
2022, 9(01): 6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家庭成员间共享家庭环境与资源,行为生活方式相似,有可能出现疾病风险的代际相关性。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生活节奏加快也致使居民压力感知度增高,慢性病与压力感知度往往同时出现,给家庭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挑战,有必要关注慢性病与压力感知度的代际相关性,以减轻家庭疾患风险的聚集。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15年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与多元线性回归,探究了亲代与成年子女间慢性病、超重/肥胖及压力感知度的代际传递。研究发现,我国成年子女与亲代间呈现出慢性病、超重/肥胖以及压力感知度的代际相关性。建议以家庭为单位,尽早开展慢性病以及情绪健康干预,以减缓慢性病、高压力感知度在家庭内部的聚集与传递,促进健康老龄化。
Select
论文
中国社会学早期口述记忆研究的特征
刘亚秋
2022, 9(01): 7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社会学的记忆研究传统中,一个鲜明特点是以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实践为田野,并能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解释中国社会的本土概念,本质上,这是一种社会学中国化的努力,这一本土化的特征并不是盲目拒斥西方,而是在吸收借鉴西方理论概念的基础上,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传统,并力图将自己的成果融入与世界学术的对话之中,从而推进一种文明间的对话。以方慧容的“无事件境”研究为例,方慧容提出的“无事件境”概念是传统农村社区特有的社会心态,是与现代性对张的一种存在状态;但它还不限于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文化心态,它在现代社会、扬·阿斯曼讨论的古埃及社会,以及普鲁斯特追忆中的法国社会、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中都存在,可能是人类文明中一个较为普遍的心态。在某种意义上,它代表了人类生存理性,与现代理性之间存在一定张力。而我们个体在现代所过的生活并没有全部被“现代化”,这便是“社会底蕴”在当代所承载的意涵。“无事件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Select
论文
中国经验研究及其拓展何以可能?——以郑杭生的“主体意识”概念为例
李秋祺;杨发祥
2022, 9(01): 8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学研究者是否具备“主体意识”,是提高中国社会学本土化与国际化水平的关键。郑杭生认为,为社会设立法度的责任意识、建设性的反省—批判意识、超越本土特色的竞争—发展意识等维度,是中国社会学主体意识凸显的表征。“为社会设立法度的责任意识”是社会学研究者面向社会事实的基本立场,它要求研究者承担起探究社会发展方向的任务;“建设性反省—批判意识”是社会学研究者面向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素养,它要求研究者有选择地将自己文化传统和西方已有的理论成果应用到中国经验研究之中;“超越本土特色的竞争—发展意识”则是社会学研究者面向国际同行的基本态度,它要求中国学者将“借鉴国外、跳出国外”当作目标,将中国经验研究转化为国际学术话语权,从而增强理论自觉的基本功力,正确总结“中国理念”,探索“中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