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1年, 第8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1-07-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彭华民;杜文斌;
    2021, 8(04): 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韩国大学中的服务学习具有课程创新、服务扩散、资源整合、行动改善等多方面的意义,韩国大学将服务学习作为实现大学的社会责任,增强高等教育机构的道德意识,实践共享社区发展战略的方法之一。韩国在服务学习中既接受西方的服务学习概念,又在服务学习模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政府、大学和社会组织共同推动,不仅将服务学习纳入大学课程体系中,还不断发展本土化的政策、组织和行动模式。基于社区的服务学习,可通过有计划的项目干预解决社区问题、帮助学习者自我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并最终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基于Rogers的创新理论,韩国大学服务学习的创新传播扩散路径分为五个部分,细化了服务学习的过程。通过对韩国大学服务学习的研究,本文最后提出了韩国模式对我国高校服务学习的启示。
  • 论文
    姚进忠;蒋尚源;
    2021, 8(04): 1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治理格局转型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日益显现,但何以培育具备专业素养和反思能力的实务人才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困境。基于服务学习理论框架,遵循"学习中应用、服务中学习、社会中参与、行动中反思"的研究范式,具体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改革实践教学、构造实习机制和搭建反思平台四个模块,对应本科教育的年级设置,从专业导入、专业体验、专业实习、专业输出的纵向四步,协同行动研究构建实务导向的阶梯式培育模式。继而循环联动课堂内外、培育本土价值观念、形成资源共享的合作形态,增强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交互性,以期为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提供实践路径与反思逻辑,提升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大环境中的专业认同度。
  • 论文
    陈虹霖;张莹;
    2021, 8(04): 2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服务学习可有效整合理论学习与服务实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服务学习视域下的社会工作本科实务教学课程,指导学生结合疫情期间的社会所需,完成了针对36名认知症照护者的线上服务实践。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知识素养、实践能力、批判与反思能力,协助其逐步建立个人自尊及专业自信。在近距离感知社会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激发,进而加倍关注人类福祉与社会问题,更积极地投身于服务实践。数字化服务学习弥合了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分离的鸿沟,又是德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的优势载体,该优势在疫情影响下的空间隔离场景中逐渐凸显,但具体应用还依赖教学双方更高的数字化教学素养与因地制宜的智慧。
  • 论文
    郑文换;
    2021, 8(04): 3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土化是将源自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引入本土社会时形成的反思性概念,在理论层面,这一概念直接针对的是社会工作领域里的普适论和文化本真论两种对立观点。目前,本土化的必要性观点受到中国社会工作学界的广泛接受,但是对于本土化何以可能这一核心的奠基性问题却鲜有充分讨论。文章首先批判性分析社会工作的普世论和文化本真论这一对对立观点,从而提出了本土化的理论必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借鉴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的理解这一过程概念——在具体情境脉络下的实践活动中,持有前见的人经由消除了主客对立的理解过程,实现了不同视域的融合,并将视域融合后克服了个别性的、更具普遍性的视域应用于实践活动中的循环过程,论证了本土化何以可能这一奠基性问题;最后利用中、西方两位资深家庭治疗师的实操案例对本土化的必要性及本土化何以可能的理论进路进行了具体化例证。
  • 论文
    杨威威;
    2021, 8(04): 4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关于社会工作学科自主性的讨论中,当前西方学界立足在知识合法性与社会合法性角度上进行科学与艺术范式的争辩,而中国学界则将讨论的重心聚焦在专业主义和实践智慧上,并未能明确学科自主性建构的理论进路。基于此,通过梳理既有研究的理论脉络谱系,本文建构了"知识实践学"理论模型,理解具有鲜明实践性的社会工作学科自主性的建构逻辑,该模型强调普适性理论体系与个人性知识体系均是实践的必要知识基础,需要构筑包括理论体系、实务模式、实践智慧和实用知识的知识谱系,借助专家、理论工作者、熟手和新手四类行动者,在知识与实践互构性发展中实现"专业"的厘清、知识的增长与实践的自主,克服仅在知识维度考量学科自主性建构的研究倾向。
  • 论文
    井世洁;
    2021, 8(04): 6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医务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服务过程中,由于条线管理带来的工作压力、非对称性资源依赖关系和专业工作者能力不足等体制机制惰性原因,尽管医务社工通过依赖非正式人情关系开展专业服务,实习生替代医务社工从事服务提供等方式进行着自我战胜式努力,但还是造成医务社工埋头行政工作、缺乏专业服务能力和专业服务效果欠佳等自我锁定式结局,呈现出医务社工服务输送内卷化样态。从医务社会工作政策完善、医务社会工作岗位设计规范以及医务社会工作者和实习生队伍建设三个层面入手,破除既有体制对医务社工服务的束缚,有助于医务社工服务在慢性病管理及整合性健康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 论文
    吕楠;
    2021, 8(04): 75-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老年失智症已成为健康老龄化的突出问题,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认知功能下降是老年失智症的重要指标。性别、教育水平,以及生活自理能力与认知健康显著相关。在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教育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女性老年人一般教育水平偏低。在社区环境与社会资本方面,社区互惠、社区交通便利情况以及娱乐活动与老年认知功能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未来的长期照护政策和干预发展中,应着重针对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村女性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认知健康采取积极的预防干预。社区互惠以及社区环境的提升亦是未来相关干预的重点内容。
  • 论文
    李正东;尹思雨;
    2021, 8(04): 8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个体化社会的来临,职场排斥成为了组织内部知识流动和共享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基于社会支持的视角,通过多阶段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员工遭受的职场排斥程度越强,其感知到的工作不安全感越高,知识共享的意愿越低。进一步分析表明,员工遭受职场排斥后经由工作不安全感的增加而降低了知识共享的意愿。同时,工具支持和情感支持的力度越大,员工因职场排斥而体验到的工作不安全感越低,个人的知识共享意愿则会因此而有所上升。从职场排斥切入为社会排斥研究不仅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并且社会支持的介入对于企业的发展、职场的健康以及社会的和谐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