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21年, 第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1-03-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张和清;廖其能;李炯标;
    2021, 8(02): 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然而专业社会工作仍然面临专业发展核心因素界定不清晰、社会性缺失和认受性危机等发展困境,制约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基于广东"双百"本土社会工作实践,运用行动研究方法搜集资料,系统探索中国特色本土化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核心因素、社会性和实务模式,从中得出结论:首先,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实践应该由政策实践、行动研究、成人继续教育和互为主体等核心因素构成,四个因素在专业实践中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其次,社会性作为专业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体现在重视服务对象问题的社会根源分析,"人与环境"双重焦点确定介入目标、方法策略等,还需重视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资产建设在发挥人的社会性功能方面的作用;最后,中国本土化专业社会工作必须扎根城乡社区,深度理解服务对象日常生活问题与优势资产,整合运用本土化专业方法,推动个案救助与社区共治协同发展,促使国家福利政策保障和社区发展协同推进。
  • 论文
    童敏;许嘉祥;蔡诗婕;
    2021, 8(02): 3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型,社区作为区域性社会治理的前哨促使社区党建与社会工作相结合,其核心是应对区域性大党建带来的纵向单位党建与横向协商的区域性社会治理之间的矛盾。目前党建社会工作实践主要集中在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探索上,要解决这一矛盾,应把党建社会工作放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及与此相关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考察,将社区视为一种区域性场景,关注人们理解场景变化规律并推动场景改变的理性实践能力。这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知识观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区域性场景知识实践,不仅能克服因"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理性知识实践带来的社区生活行政化、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党群关系疏远等问题,促进居民参与和自治,让党建与社会工作的结合有了现实的社会历史基础,彼此促进,各司其职,一起推动社会管理体制转型,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而且能够促使社会工作真正扎根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承担起在地实践和知识生产的社会历史责任,推动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
  • 论文
    时立荣;付崇毅;
    2021, 8(02): 46-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激发内生动力是增强脱贫可持续性的有效路径,它需要政策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持续改进。为此,社会投资转向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反贫困在政策和实践上的精进:在价值取向上,由行政扶贫思维向社会投资思维转向,追求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在反贫困途径上,从项目式脱贫向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转移,增加过程累积的长效应;在主体协同上,从政府行政力量向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转向,创新政府带动社会力量扶贫的第三次分配制度;从外援式扶贫向赋能式脱贫转向,以扶贫对象和地区的能动参与视角建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脱贫模式,更加强调对本地就业和地区人才资源的深度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发,提升劳动者的内在动能。社会投资视福利为投资的目的在于增强个人贫困就业的能力、市场机会和经济收益,可以运用社会企业策略,推动脱贫向可持续模式转化。
  • 论文
    黄进;邹莉;周玲;
    2021, 8(02): 54-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发展账户是一种通过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儿童长期发展积累资产的社会投资类型的社会政策。本文以美国儿童发展账户政策为例,系统阐述它的设计、执行、操作与成效,讨论它与贫困和儿童发展的关系,并探索儿童发展账户与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协调整合的模式。研究发现,儿童发展账户能够帮助贫困儿童家庭累积一定的资产,并在积累资产的过程中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儿童发展账户逐渐形成一个包容其他社会服务的政策平台,对儿童发展账户的研究有助于摸索综合的、多渠道的儿童社会福利体系。
  • 论文
    张会平;
    2021, 8(02): 64-7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友好型城市是保障儿童权利实现、推动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社会环境。当前中国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设试点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基于对联合国儿童友好相关政策概念的梳理,选取白俄罗斯、越南和巴西三个发展中国家作为案例,对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与角色、认证与评估体系、优先发展领域进行系统回顾。三个发展中国家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具有共同经验,即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进行政策制定和倡导;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推动来保障儿童的参与和权益,同时它们分别存在过度依赖政府、忽视设置提升指标、儿童参与程度和氛围不足等问题。中国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须从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儿童友好型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多方联动合作机制和创新儿童参与途径等方面着力开展系统性建设。
  • 论文
    李文静;
    2021, 8(02): 75-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适度普惠"是近年来重要的社会福利取向。"普惠制服务福利"和"补缺制现金福利"相结合成为一种儿童福利策略,为流动儿童社区福利治理提供了模式参考。流动儿童社区服务的提供主体包括政府、社区组织、学校以及社会服务组织等。为促进流动儿童社区融合、满足流动儿童福利需求,需要构建政府主导、社区组织与专业社会服务组织联动的福利治理机制,主要包括:社区组织与专业社会服务组织联合开展面向全体社区儿童的普惠型服务,注重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和联络;社会服务机构重点开展流动儿童补缺型服务;社会服务组织之间应加强联动以提供综融性服务,并注重学校和流动儿童家庭的参与和配合。
  • 论文
    杨爽;
    2021, 8(02): 87-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到"三岁儿神话"等观念的影响,当前日本社会中普遍强调家庭在儿童照顾中的作用;与此同时,为应对少子化问题与现代社会中逐步增加的儿童照顾需求,日本的育儿支援政策也不断在"家庭化"与"去家庭化"之间寻找平衡点。日本于1997年修改《儿童福利法》后进入了普惠式儿童福利时代,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国家通过推行各类育儿支援政策,在确保儿童照顾中家庭这一责任主体作用的同时,调动地方自治体、市场与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在儿童照顾领域的共同参与。借鉴日本育儿支援政策的经验,我国在建设儿童照顾政策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通过正式的政策引导,为有儿童照顾需求的社会成员提供育儿休假与儿童照顾服务;发挥多元主体的力量,共同为家庭提供更多的儿童照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