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9年, 第6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19-11-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孙鹃娟;吴海潮;
    2019, 6(06): 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而日益严峻。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2016年我国老年人的失能率约为13.5%,农村老人、高龄老人、低收入老人、教育程度低的老人所面临的失能风险更大。我国在应对老年长期照护的挑战方面尚面临诸多匮乏和不足,主要体现为资金的充分性和可持续性不足、专业化机构和护理服务人员数量有限。在新健康老龄化的框架下构建中国特色的整合性长期照护体系,是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多元化需求的有效路径。
  • 论文
    姬飞霞;王永梅;张航空;
    2019, 6(06): 1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老年照护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并取得共识,但我国老年照护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改革并不顺利。老年照护服务需求总量模糊、市场化供给的制度环境不成熟、老年照护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不发达、专业人才和新兴技术的支持作用不足是制约我国老年照护服务市场化供给的主要因素。需要通过精准识别有效需求、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和监管机制、创新服务供给方式、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加快技术应用等途径推动老年照护服务市场化供给,积极探索"市场主导、政府监管、社会广泛参与"的老年照护服务供给模式。
  • 论文
    荆涛;杨舒;仲维树;
    2019, 6(06): 25-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正式照护服务是发达国家解决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问题的主要方式。美国政府为满足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并控制照护成本,在全国推广依赖于非正式照护服务体系的"居家扶助服务"模式。该模式强调失能老人的个性化照护需求,赋予其自主权,即失能老人以政府给予的现金津贴为限自由选择护理服务项目以及护工。同时,该模式仅针对具有符合医疗补助计划资格的经济困难人士,因此是一种低层次的保障。中国可借鉴美国"居家扶助服务"模式的部分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设计中国特色的"居家扶助型"养老模式,可实行两步走、以点覆面模式,在模式运行初期,政府筹资仅对部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居家照护服务津贴,长期来看,应建立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主的筹资机制,并将范围覆盖延伸至所有农村居民。
  • 论文
    罗艳;
    2019, 6(06): 3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借鉴西方经验推动公共服务管理改革,社会工作机构是改革的先行者,它与政府合作中的自主性问题一直是困扰学界和实践界的重点和难点。在强政府、弱社会的背景下,社会工作机构自主性得以实现的核心在专业赋权,即通过专业性激发权力感知、专业性获得制度认同、专业性产生社会权力的方式获取自主性。虽然这一逻辑只是在相对狭窄制度空间中的权宜之计,但它可以形成政府、机构和社会的三赢局面,不失为政府治理改革和社工机构组织发展的有效策略。
  • 论文
    高丽;徐选国;
    2019, 6(06): 4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第三方评估作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实践机制应运而生,如何有效破解其多重合法性困境是彰显评估有效性的关键之维。基于对上海X机构近六年的评估实践,发现第三方评估政治合法性缺位、法律合法性缺失、专业合法性有限以及社会合法性不足等,均是促发第三方评估实践困境的重要根源。本研究从第三方评估根本属性、法律地位、专业自觉以及评估文化等面向反思其多重合法性生成机理,并从政治性、正当性、专业性、社会性出发,应当增强党政系统对第三方评估的政治承认,落实其法律制度保障,推动评估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并逐步培育其社会性共识和文化基础,以重构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多重合法性体系,助推第三方评估有效参与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
  • 论文
    何欣;
    2019, 6(06): 5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龄前阶段既是儿童照顾的高强度阶段,也是残障儿童康复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的照顾负担和照顾品质对于残障儿童及家庭的未来生活具有长远的影响。基于压力过程理论的分析框架,以X市Y机构18位学龄前残障儿童的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学龄前残障儿童照顾负担情况及其支持性干预对照顾负担的影响,因此构成了有益的研究探索。研究发现,学龄期残障儿童家庭照顾负担主要表现在生理负担、心理及情感负担、自我及生活认知重建和经济负担等方面,在学龄前残障儿童照顾负担表现中存在基于残障类别的差异。机构的支持性社会服务在减缓照顾压力、降低心理及情绪负担、分担照顾成本等方面对学龄前残障儿童照顾负担产生了积极影响。
  • 论文
    程中培;
    2019, 6(06): 6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解福利污名现象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通过构建福利污名效应分析维度发现,农村低保制度存在一定的"福利污名"效应。在控制可观测的家庭相关特征前提下,获得农村低保增加了家庭样本遭遇因贫富差距而受到不公正对待、亲戚交往联络弱化的可能性,但匹配前后农村低保家庭样本的自评家庭社会地位与非低保家庭样本相比均无显著差别。具有失业、无配偶等困难类型和人口特征的农村低保家庭更可能面临污名化后果。优化农村低保制度的方向在于重视社会救助政策的社会影响评估、改进农村低保瞄准机制、营造新型社会救助权利文化、发展社会救助服务项目,以及运用心理救助和情感救助等。
  • 论文
    陈晶环;韦克难;
    2019, 6(06): 77-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其所处的宏观背景由管理型社会向治理型社会转变,治理情境的到来带来了社会组织发展的资源,也促发社会组织在实践中衍生不同的发展理性。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资源依赖性与理念自主性之间的张力,形成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不同关系:一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颠倒,即工具理性的内容成为目标,价值理性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二是工具理性服务于价值理性,即价值理性的内容为目标,工具理性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资源获得和权威认同成为塑造社会组织理性类型的两种因素。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社会组织的发展呈现出垄断化、工具化和同质化特征。对上述现象应当警惕,在治理情境下注重社会组织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联与协调,使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回归社会性、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发展方向。
  • 论文
    黄志辉;陈九如;
    2019, 6(06): 88-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5年前后,大学生村官制度与乡村振兴及扶贫战略实现了一种政策交汇,在这次交汇中,大学生村官的教育文化水准与基础信息技术正好与近年来乡村治理需求相吻合。新的扶贫项目及乡村发展项目提供了一种转变机遇,使得大学生村官群体成为一支实现乡村人才与组织振兴目标的重要青年动力支队。由此,乡村振兴与扶贫攻坚战略本身成为了近几年大学生村官实现在地化治理的重要契机。大学生村官在2015年前后发生的角色转变,呈现出两种不一样的实践形态乃至精神世界,该群体已经并将继续在乡村人才与组织振兴的实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