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9年, 第6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9-09-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于建琳;宣朝庆;
    2019, 6(05): 3-1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儿童福利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呈现出由单位制与集体经济下的儿童保障向社会化改革方向发展、由补缺式的儿童福利向适度普惠式儿童福利拓展的演进轨迹。儿童福利政策随着70年来社会发展状况、儿童问题涌现、福利思想理念变化而演进,国家、家庭与社会在此过程中探索承担相应的责任,儿童福利呈现阶段性变化。在福利多元理念的引导下,建立国家主导、家庭赋能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儿童福利模式,是保障儿童福利向普惠式前进的重要举措。
  • 论文
    季庆英;曹庆;
    2019, 6(05): 1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有效回应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早在1921年,以北京协和医院设立社会工作部为标志,医务社会工作即传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学类专业被取消,专业医务社会工作长期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恢复重建。回顾新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史,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中断、重建和逐步完善等几个阶段。现阶段,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文化丰富,不同地区医务社会工作呈现不同的发展路径,从"购买服务,社会运作"或是"政策推动,医院运作"的单一路径,逐渐向"需求导向,多元整合"的发展路径转变,激发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灵活、延续发展。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依然需要政策推动,政府-社会-高校等多元互动和支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来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
  • 论文
    喻月慧;冉茂盛;
    2019, 6(05): 2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神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和高残疾率的特点,当前已经成为我国卫生领域的一项巨大挑战。在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不足、精神疾病患者数量庞大这样的国情下,被誉为精神医学发展的"第三里程碑"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在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以来日益受到重视,发展成效显著。发展本土化、有效性高、持续性强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需要推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相关政策和规范的发展,将其有效整合到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中;需要发展综合的精神卫生专业服务人员队伍,特别是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队伍;需要加强心理社会干预,减少精神疾病的病耻感以及增加对患者家属和照管者的支持;同时,还需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探索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和协调的服务内容及模式。
  • 论文
    闵兢;梁祖彬;陈丽云;徐永祥;
    2019, 6(05): 3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变迁和历史轨迹,既是观察社会总体时代性与结构性特征的窗口,也是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社会工作发展不同范式的产物。从西方知识输入背景下对社会工作教育的专业性强调(1917—1949),到恢复重建后对社会工作教育的本土化探索(1987—2005),再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理念下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双向推动(2006年至今),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范式也经历了从结构功能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再到结构-建构主义相融合的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需要走出发展滞后和边缘异化的困境,进一步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服务创新,推动整个社会的团结、公平与正义,助力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 论文
    方劲;
    2019, 6(05): 4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能力建设成为西方发展研究领域成熟的学术概念和国家治理领域重要的政策话语。理念层面,社区能力建设践行内源发展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路,鼓励探索适合本土的发展路径;内涵层面,社区能力建设注重当地社区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充分参与,强调赋权于社区特定的能力和权力以促进和维持积极的社区变迁;操作层面,社区能力建设通过个体、组织和社会网络三个层面的"组合模式"进行运作,以人力资本投资、社区组织工作、社会资本构建等干预措施为突破口。中国的精准扶贫本质上是一项国家通过外部干预实现减贫目标的社会工程,操作实践中应重视贫困地区内源发展能力的建设,形成内在动力与外在机制"内外融合"的发展模式,这是应对精准扶贫"在地化"困境进而实现可持续性脱贫效应的关键。
  • 论文
    陈虹霖;张帆;
    2019, 6(05): 5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门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的专业,社会工作在介入灾难管理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多角度对国内外近年灾害社会工作研究的梳理发现,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研究在汶川地震后经历了飞跃式发展:以"人"为本、以"社区"为基本单位、"赋权"视角、"公私协作"、"整合与系统化"的灾后介入的理论提炼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介入实务上关于灾害管理周期、社工角色与功能、需求评估、哀伤辅导、专业关系的建立等实务技巧也有所发展;但灾害社会工作目前仍以"功能主义"、"应急式"研究为主,而从建构主义视角发掘灾害的社会内部因素、建构新的话语体系仍显不足。
  • 论文
    杨慧;吕哲臻;
    2019, 6(05): 58-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灾害人类学关于社区、关系与文化的统一性研究为理解和分析灾害跨学科研究中其他学科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框架。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灾害管理的国际经验主要体现为社区居民组织力量培育、社会资本积累、危机干预和增能、个案管理以及社区恢复和发展。这些方面都蕴含社会工作赋权的价值导向、对社区主体性的挖掘与培育以及资源链接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也正体现了社区、关系与文化的统一性聚点,即社区赋权,在赋权的过程中实现价值、情感与社区的共生。
  • 论文
    王艳雪;
    2019, 6(05): 6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准扶贫的目标在于更有效地满足贫困人口的现实需要,实现稳定脱贫,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偏差。在扶贫实践的微观场域中,乡镇政府、地方精英(村干部)、驻村干部、极端行为者和普通村民基于不同的惯习和资本目的采取行动,导致扶贫工作出现基础设施过度建设、帮扶对象不符合条件、极端行为者易获得帮扶等偏差。同时,各行动主体在压力型体制和乡土惯习的作用下,不断地互动和博弈,并达成"共谋",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共谋圈",进一步导致了政策表达与扶贫实践的背离。
  • 论文
    Jhony Choon Yeong Ng;严晴;谭清美;
    2019, 6(05): 8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工作时间呈现逐年缩减趋势。通过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入职、入职—离职以及再入职三个环节进行串连分析发现:(1)90后毕业生初次入职时的心理可分为两类:对于怀有"跳板心理"的员工而言,他们的离职倾向在入职时就已存在,一旦机会出现就会选择离职;对于心怀理想入职的员工而言,他们如在入职后遭遇变故,就会产生离职倾向,进而选择离职;(2)员工在职场初期的每一次离职都会影响他们之后的求职方向,且求职—离职的周期间有重叠效用;(3)职场初期的频繁离职是员工勇敢试错的表现,他们在不断受挫中总结经验,曲折成长。这为过往针对毕业生求职、入职、离职中某一环节进行特定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理论衔接。企业应当给予前来面试的毕业生相对真实的工作预览,促使毕业生能够对于面试岗位进行多角度的深入考量,从而避免入职后因幻想破灭而迅速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