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9年, 第6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9-01-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徐延辉;袁兰;
    2019, 6(01): 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阶层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属阶层和社会位置的感知和判断,阶层认同高低会影响社会成员的态度和努力,进而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动力。文章从资本积累角度出发,将资本分解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四个维度,探讨了资本存量对农民工群体阶层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物质资本中的家庭年收入和住房所有权、人力资本中的决策能力、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均对农民工群体的阶层认同有影响,其中物质资本影响最大,人力资本影响最小。研究还发现,客观的资本存量通过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工的阶层认同产生影响。
  • 论文
    王毅杰;丁百仁;
    2019, 6(01): 1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获得感是检视流动人口共享发展成果、满足生活需求与否的晴雨表。本文以获得感形塑的"主客二元基础"理论为指导,使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讨了当前我国流动人口获得感的城乡差分及内在机理。结果显示,总体上流动人口获得感位于中等略高水平,但其内部分布深受户籍性质影响,城-城流动人口优于乡-城流动人口。进一步发现,代表"主客二元基础"的社会融入和相对剥夺作为中介于户籍分割与流动人口获得感之间的解释机制显著有效,表现为社会融入越好、相对剥夺越低,获得感越高,且社会融入还通过相对剥夺发挥间接正效应,因而城-城流动人口的较好社会融入和较低相对剥夺有助于其建立更高获得感。基于户籍分割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倡导包容性发展以弥合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进程中的群际分化。
  • 论文
    武艳华;
    2019, 6(01): 3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促使在华外来移民摆脱融合困境进而发挥移民人口红利作用,已成为移民治理亟需解决的问题。立足此背景,本文以云南省德宏州米镇的缅甸婚姻移民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透过时空视角剖析不同类型在华缅甸婚姻移民的社会融合历程,探究其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及治理策略。研究发现,在华缅甸婚姻移民的社会融合历经选择、适应、融合和融合成熟后的转型等四个阶段,嫁入中国的决策影响其社会融合的预期,面对社会环境的社会角色调整水平决定其社会融合水平,个体的能动性与社会政策共同左右其能否实现融合突围。针对不同类型缅甸婚姻移民社会融合的分化,应从移民人口红利作用的战略进行治理政策的规划,并且移民治理政策应差异性地解决不同的融合困境。
  • 论文
    王伟进;
    2019, 6(01): 3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自"社会治理"概念进入政策话语以来,全国各地进行了多样化的实践探索,社会治理创新呈现出基层化、组织化、服务化、智能化、信用化、制度化、法治化等发展趋势。同时,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也面临着理论认识、顶层设计、治理能力三大基础性挑战。基于发展差异,不同地区面临的挑战还呈现结构性的差异,这些差异具体体现在"城-乡"、人口大量"流入-流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脱贫攻坚统领"、"文化融合-文化冲突"等维度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须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共治的稳定化顶层设计,同时应鼓励和支持地方进行问题导向的多样化自主探索。
  • 论文
    张军;
    2019, 6(01): 5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十三五"时期扶贫攻坚的重要战略,"精准扶贫"自提出以来已在扶贫实践中取得了重要成效。然而现实中脱贫任务的艰巨性不仅在于物质匮乏,更在于贫困人口所拥有的"等靠要"等消极心态,以及"被施舍者"的错误心理定位,难以跨越的"贫困鸿沟"由此形成并固化。政府及各社会主体如何应对贫者心理困境,使之全方位脱贫,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聚焦脱贫攻坚中的心理困境问题,以精准扶贫中的"扶志"转向为研究基点,借助文献分析和实地访谈等手段,结合赋权增能等助贫理念,设计了贫者心理困境的改善路径,以期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而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实施。
  • 论文
    唐有财;王小彦;权淑娟;
    2019, 6(01): 6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对上海市社区基金会的调查剖析了行政驱动逻辑下社区基金会的成立机制、治理结构以及存在的潜在张力。研究发现,在行政驱动逻辑下,本土社区基金会走出了一条从授人以渔到营造公益渔场的新型路径,在短期内建构了社区基金会的行业生态。在行政驱动过程中,社区基金会的成立和运作受外在压力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双重影响的结果,呈现冷漠旁观型、盆景摆设型、介入干预型和合作伙伴型等四种不同的形态。行政驱动导致了社区基金会治理结构存在深层次的张力,表现为虚置的理事会、无力的秘书处以及外部治理代替内部治理等现象。本研究指出需正确对待行政驱动逻辑的效应,虽在短期构建行业生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其潜在的威胁亦不可忽视。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以培育社会创新主体、营造社会氛围和提供外部支持等多种方式,积极构建合作伙伴型的关系,真正发挥社区基金会在推动社区治理中的应有价值。
  • 论文
    陈文超;
    2019, 6(01): 75-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城摊贩、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构成了进城创业群体,并丰富了城镇个体经济。受市场机制的作用,三个子群体在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但是,由于经济组织规模的不同,三个子群体在创业投入、经营理念和实践效应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并构成了群体中的组间差异。跨越群体中的组间差异也意味着实现向上社会流动,如从摊贩向个体户转变,抑或向下社会流动,如从私营企业主向摊贩转变。与经济实践中的"双创"以及城镇化情境相联系,当前应采取经营能力提升与风险认知强化等多种措施促进进城创业群体进行升阶活动,实现向上社会流动。
  • 论文
    郭晗潇;
    2019, 6(01): 8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建设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之一,深受学界和政府的关注。我国乡村建设路径曲折多变,不同历史阶段的乡村发展思路也不尽相同。整个20世纪乡村建设的基本路径是改造乡村。其中,20世纪上半叶的基本路径是以城市文明规训、型塑乡村文化,20世纪下半叶则对乡村进行了两次变革。进入新时代之后,乡村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称之为升华阶段。本文在对乡村建设进行历史脉络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浙江横山坞村的调查资料,反思我国乡村变迁的轨迹和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 论文
    李才香;
    2019, 6(01): 90-9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资本—场域—惯习"分析框架来解释"双十一"购物节的形成机制。网络社会背景下,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技术资本侵入消费场域中,改变着传统消费场域,从实体扩展到虚拟,从线上扩展到线下,从相对固定到全球流动。场域的变化轨迹即是惯习的形成轨迹,技术资本在新消费场域创造的优势逐渐被个体所接纳,在不断涌现的价格优势和刺激的强化下,"双十一"购物行为逐渐反思内化为个体内部的一种稳定性、持续性的新型消费惯习,其消费实践表现在"双十一"购物节大规模购物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