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8年, 第5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8-05-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王曦影;
    2018, 5(03):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校园欺凌成为了全球热点与中国各界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政府自2016以来频频推出政策、文件、方案,表达重点治理校园(学生)欺凌的态度、决心和行动。在这一宏观政策背景下,学界有必要对于校园欺凌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开拓性的探索,以便为国家政策的落实以及下一步在中小学推广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的项目提供理论基础。本专题共有四篇文章。目前国内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多,但真正走入学校开展的干预性行动却很少,王曦影和杨梨的《同伴教育、学校社工与青年领导力:预防校园性欺凌之行动研究》适时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 论文
    乔东平;文娜;
    2018, 5(03): 5-1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校园欺凌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议题,近两年来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英文研究文献的回顾,呈现了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分析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概念及区别,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探讨了校园欺凌的成因和风险因素,以及女生校园欺凌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的干预策略和行动,以期对我国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有所启示和借鉴。
  • 论文
    王曦影;杨梨;
    2018, 5(03): 1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校园欺凌成为了全球热点与中国各界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国内迫切需要设计有效的行动计划。本研究以初级预防为主的暴力干预阶段理论、同伴教育为主的干预模式和社会生态视角的改变理论为依据,设计和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同伴教育式的、学校社工参与的、具备社会性别视角的校园性别预防的示范性干预模式。该干预模式在提高学生预防性别暴力的能力、鼓励年轻人共同参与和采集预防校园欺凌的数据资料三个方面回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预防校园欺凌的六项优先行动,未来还需要在加强领导力、强化教职工能力、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等方面改进一步。
  • 论文
    宋雁慧;孛志君;陈泽;
    2018, 5(03): 3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班级是个体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社会生态环境,班级中的同伴互动影响着校园欺凌及其发生过程。本文以北京市某职业高中A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研究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呈现班级结构与欺凌行为的相互关系以及欺凌行为得以产生和持续的整个过程。研究发现:A班的欺凌是"圈子对个体"的模式,欺凌者处于同伴关系的核心位置,并形成了欺凌"小圈子";受欺凌者的同伴关系较弱,缺乏有效的同伴支持系统。欺凌关系的形成是欺凌者与受欺凌者在所在班级环境下长期互动的结果,受欺凌者的反应方式和效果影响了欺凌关系的存续。一般来说,欺凌行为主体之间经过了"试探"—"恶意攻击"—"身体攻击"—"终止或持续"四个阶段。最后本文试图通过"互动模型图"呈现出同伴关系、班级结构和欺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过程。
  • 论文
    周华珍;焦培瑶;
    2018, 5(03): 4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学龄儿童健康行为"(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Behavior School AgedChildren,WHO-HBSC)~(1)模型,对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在北京、武汉和辽宁三个省市(区)进行的4941份11岁、13岁和15岁中小学生样本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年龄、性别、地域、家庭富裕程度对青少年传统的校园欺凌行为和网络欺凌的影响,发现了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传统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 论文
    常莉;周晓春;吴世友;
    2018, 5(03): 55-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社会工作面对着全球化、信息科技、不平等加剧、老龄化、儿童发展、弱势群体、社会隔离、医疗低效、监管成本等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社会矛盾累积的压力,推出"社会工作大挑战"是社会需求"自下而上"传导压力的结果,也是促进社会工作实践发展、创造社会职业、实现公众理想的一个行动契机。"大挑战"启示我们要明察现阶段因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和特殊国情而带给中国社会工作的复杂局面和高度挑战,并构建"自下而上"的需求传递机制和"自上而下"的发展引领机制。
  • 论文
    王文卿;丁可欣;
    2018, 5(03): 65-73+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借助参与观察法,对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的微观实践过程进行了细致考察,发现座位设置、身份告知方式等看似不起眼的实践方式会明显制约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在这些微观实践的背后,隐含着更深层的限制:对合适成年人角色理解的偏差,对未成年嫌疑人权利理解的偏差,以及合适成年人的弱势地位无法对办案人员的权力形成有效约束等。为了让合适成年人在保护涉案未成年人的权利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未来研究需要探索如何消除上述限制。
  • 论文
    何钧力;
    2018, 5(03): 74-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下乡带来了农业资本化,但农民在资本化浪潮下的命运至今尚无定论。恰亚诺夫认为合作社是农民应对资本化时可以依靠的组织,然而鲜有人谈及资本化对合作社本身的影响。通过对河北定州(县)3个村庄5家农民合作社的调查,发现合作社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化:社员仅包括少数有种地意愿的农民;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生产关系出现"资本化"的特征。这样的合作社以利润最大化为生产目的、按资本的运作逻辑来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本文称之为"资本化的农民合作社"。村庄务农人员的减少、合作社创办人资本的积累、农民的支持、以及国家和政府的引导是这类合作社得以形成的条件。当前应以农民的实际意愿为准绳,客观看待此类合作社在农业经营中的作用。
  • 论文
    李佩繁;
    2018, 5(03): 87-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乡村司法面临案件激增、判决不合意以及纠纷再生产等多重困境,针对此,法律秩序的构建的形式性被广泛地批判和质疑。通过对一个基层法庭的实地调查,本文认为对基层司法实践的困境应超越对形式化法律局限性的讨论,关注法官和纠纷主体之间的互动以及问题向案件管理转换的抽象化过程。研究发现,当前在纠纷从问题向案件转化的抽象化过程中,法官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法律程序运作过程所呈现出的私人化个体关怀和情感价值成为连接现实以及形式性之间的缓冲机制;然而由于缺乏制度化的束缚,私人取向的连接机制在行政运动任务过程中被更高效的惯例式方式取代,政治治理目标的驱动削弱了形式化运作的情感增益。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当前农村司法困境产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