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第4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7-09-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顾东辉;
    2017, 4(05):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身心灵的整体需求,是社会工作关注的重要议题。协助人恢复和发展生理功能(身)、心理功能(心)和社会功能(灵)分别是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医务社会工作从"全人"理念出发,通过促进人与外在场境的"适应性平衡"(adaptive balance),促进其全人健康。
  • 论文
    曹庆;
    2017, 4(05): 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血病是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严重危害患儿身心健康、危及生命。疾病的诊断、治疗使患儿家庭面临生理、心理、社会多层面、长期性的压力,是医务社会工作者服务的重要人群之一。传统社会工作服务通常从问题取向出发,忽视家庭本身的力量。本文通过对家庭抗逆力相关文献的梳理,从家庭内、外部两个维度建构家庭抗逆力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框架。
  • 论文
    陈岩燕;
    2017, 4(05): 13-2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慢性病已经成为居民健康的头号威胁。慢性病的自我管理并不存在于真空中,而是在包含着正式健康照顾提供者、非正式社会网络成员和物理环境(如居家、空气质量等)等脉络中。全面理解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社会情境,从医务社会工作的角度设计干预方案,以增强自我管理行为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和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在关于慢性病自我管理的诸多社会情境中,过去三十多年中的许多研究显示,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积极影响因素。本文回顾了社会支持与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相关文献,讨论其对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和研究的启示。
  • 论文
    周晶;
    2017, 4(05): 2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中国需要长期照护的人口正在快速增加中。然而,家庭结构改变以及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提升,导致家庭照顾人力的急遽短缺。日本早已进入超高龄社会,其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借鉴日本长期照护保险的经验,文章在探讨日本福利国家特征的基础上,从受益人群、服务递送过程、服务形式和财务结构四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日本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框架,检视了日本长期照护制度实施的成就、缺陷与挑战。最后,探讨了日本相关经验对我国实施长期照护相关制度的借鉴和启示。
  • 论文
    赵晓峰;
    2017, 4(05): 3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轨政治是费孝通在解读基层行政体制僵化时提出的重要概念,既有县政与村治上下分层的治理领域划分意涵,也有政务传递与压力反馈上下通达的信息沟通意涵。双轨政治这一概念的理论贡献在于对中华帝制时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给予了深刻解读,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治理价值的理解和对理想社会政治模式的思考。费先生高度重视地方自治单位的重要性,却没能对家族与族权性质进行深入分析,难以诠释国家政权建设与地方自治单位的辩证统一关系。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持续推进和现代性的不断浸润,地方自治单位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村庄民主自治模式不断完善,社区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加速重构,促使双轨政治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显示出积极的现代治理价值。
  • 论文
    徐延辉;龚紫钰;陈磊;
    2017, 4(05): 4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从心理学出发,强调个体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少考虑社区因素的作用。本文利用厦门市社会质量调查数据,分析社区建设与个体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论文将主观幸福感分为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维度,社区建设则包括社区能力、社区环境和社区包容三个维度。研究发现,社区建设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其中,社区包容在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方面影响最大,社区包容、社区环境及社区能力对居民生活满意度都有明显影响,但社区能力对居民情绪体验的影响不显著。文章据此提出从社区建设层面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 论文
    施旦旦;
    2017, 4(05): 6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战之后,社会科学的本土化浪潮促使社会工作开始产生对"本土化"的讨论。从福柯的知识权力论来看,主流社会工作知识生产复制东西方知识生产的权力位阶关系,反映了知识论述的单一化、地方性的知识价值被贬抑。因此,本土化要求知识生产从原有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并且作为一种在地响应,本土化的价值应该获得肯定。而对于当前中国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和出现的问题,实用主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实用主义策略秉承后结构主义的去中心化,使得我们看到社会工作发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但除此之外,更应该探究实用主义背后的权力关系和论述效果,如果在实用主义逻辑下,依然追求西方先进技术,反而会导致本土知识的失落和无法累积。
  • 论文
    张会平;
    2017, 4(05): 68-73+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调查北京市五所高校260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我们发现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总体较高。外倾性人格能正向预测职业自我效能感,而焦虑型人格则负向预测职业效能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均能正向预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这些研究结果为高校干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提供了实证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论文
    井世洁;高秋烨;
    2017, 4(05): 74-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失地农民迁入拆迁安置社区,针对拆迁安置社区居民普遍出现的生活不适应、社会支持网络断裂等状况,开展旨在重建社会关系网络的社区营造行动迫在眉睫。本文以南京市Y街道为研究对象,从分析社区居民共有的"情义"、"礼义"、"正义"、"信义"文化出发,以行动研究法为指导方法,提出构建"社区文化——居民参与——行动研究"的行动模型,通过构建共有的物理和心理空间重建社区关系、培养居民的参与意识。本次行动研究在过程上采用五阶段模型,具体行动实施方法包括"义集"、"义仓"、"义坊"的建立与发展。
  • 论文
    纪竞垚;
    2017, 4(05): 8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安详自在地离开是中国文化视域下人们向往的"优死"(good death)状态。然而现有研究大多数着眼于"优生",较少探讨"优死"。而老年临终关怀服务作为生命末期的最后一环,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其有尊严的离世至关重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在政策层面开始对临终关怀服务有所关注,到目前为止虽有所发展,但仍面临管理分割、权责不清、服务碎片化、体系化程度低、政策可操作性和连续性较差等挑战。因此,本文在对我国老年临终关怀政策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就政策目标、政策主体和客体、政策取向以及政策准备对我国老年临终关怀政策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 论文
    麻国庆;古学斌;黎永亮;任国英;
    2017, 4(05):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新的民族与社会发展议题开始涌现。如何在民族地区切实有效的开展社会工作?如何为城市流动少数民族更好地提供服务?成了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领域的前瞻性议题。有鉴于此,我刊特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麻国庆教授、任国英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黎永亮教授、古学斌副教授进行了专题讨论。讨论主题主要涵盖五个部分,即民族社会工作相关概念的澄清与反思、民族社会工作的研究与实务、民族社会工作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境外民族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启示、如何开展民族社会工作。
  • 论文
    2017, 4(05): 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建设》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先生创办的学术期刊。一直以来,我刊秉承"崇尚真理,探索人文,理论自觉,建设反思"的信念,致力于构建权威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学术展示舞台。然而,近日以来,我刊编辑部发现有不法分子通过冒充我刊工作人员进行虚假宣传和诈骗活动,对我刊声誉和正常工作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极大地损害了作者、读者的利益。为帮助作者、读者准确识别虚假账号和相关诈骗信息,现特作如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