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第4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7-05-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韩克庆;
    2017, 4(03):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福利领取与促进就业的关系,不仅是社会建设非常重要的政策议题,也是学界倍加关注的研究主题。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福利机构开始通过"从福利到工作(welfare-to-work)"项目来鼓励福利领取者去就业。强制性的"从福利到工作"项目在1996年的福利改革以后逐步扩张,很多"从福利到工作"项目
  • 论文
    韩克庆;赵晰;
    2017, 4(03): 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对上海市的调研,认为当前的就业救助中政策对象模糊、政策目标偏离、政策效果不足,造成政策定位与实践效果的错位。就业救助的目标人群为就业困难群体,包括城市贫困群体中的失无业者和非正规的灵活就业者,以及非贫困群体中的低就业质量者。借鉴工作福利的理念和路径,就业救助应注重积极救助。本文认为,应针对不同程度就业困难的失无业群体提供相应强度的就业救助。在实践路径中,就业困难群体依据就业困难程度由低到高分别为:有就业意愿且技能较高、有就业意愿但技能较低、缺乏就业意愿三类,其中贫困者构成二三类群体之间的夹层。三类就业困难群体分别对应长期促进模式、快速就业模式、工作体验模式三类工作福利实施路径。就业救助的相关主体包括: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以社会组织为主的服务提供主体、以企业及专业机构为主的服务支持主体,主体间宜采取"混合—合作"式的管理模式。
  • 论文
    刘凯;张瑞凯;
    2017, 4(03): 1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失业问题是低收入家庭的顽疾。本研究使用"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数据库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调查数据,深入剖析了低收入群体的失业特征、就业渠道和就业救助服务利用情况。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面临非常严峻的失业问题,其中农村低收入家庭丧失劳动能力的问题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失业无业和丧失劳动能力的问题严重,进城务工家庭的失业、无业问题逐渐显现;低收入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以非正式为主,超过一半的低收入家庭没有使用过就业救助服务。本文亦对中西方就业救助制度进行了系统地比较。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加强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在就业救助中的角色以及建立长期的就业追踪制度等政策建议。
  • 论文
    王迪;刘宝臣;王燊成;
    2017, 4(03): 2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政府提供的就业救助服务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通过对上海市某区的就业救助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市某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就业救助活动的开展对于帮助城市贫困群体就业起到一定作用,但也存在政策定位不明晰、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建设不完善以及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估等问题,未来就业救助制度发展应该从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和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等方面着手。
  • 论文
    麻国庆;张龙;
    2017, 4(03): 36-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劳动力和资本的"跨界流动",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呈现出传统性延续和现代性适应相结合的特征。本研究以在城市生活的不同身份的群体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回应"跨界"流动中的人与社会、乡土性与都市性、文化生产与社会结合、身份与权利等命题的理论思考与观察实践,进一步讨论将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研究的实践单位的可能和理论意义。
  • 论文
    张有春;和文臻;
    2017, 4(03): 48-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现有关于艾滋病污名与歧视的研究大多假定在歧视艾滋病与艾滋病知识之间存在负相关,并通过基线调查、干预试验与干预后调查来验证这一假设,继而提出通过传播艾滋病知识进行健康教育消除歧视的策略。然而,恰恰是人们所掌握的艾滋病知识与信息而不是无知导致了污名与歧视。因此,考察人们获取艾滋病相关信息的途径以及这些信息对其认知、行为的影响,才是挖掘歧视的根源的关键。本研究从承载艾滋病相关知识与信息的健康教育材料以及艾滋病防治活动过程中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与目标人群的互动入手,考察艾滋病歧视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反歧视策略。
  • 论文
    芦恒;胡真一;
    2017, 4(03): 55-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随着我国医患矛盾的日益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呼声高涨,医务社会工作作为科学服务患者,以中立价值促进医患沟通,链接医疗资源的第三方的重要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走上制度化发展之路。然而,目前国内医务社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医疗的不同场域,其合理性仍须提高。为此,医务社会工作取得"合法性"之后,应加强"合理性"建设。不仅在公立医院,而且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场域,以及互联网医疗场域,在"专业化""专职人才""资源获取性"等层面,加强多层次全面综合性的医务社会工作合理性建设,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构建出真正以人为本的现代医疗公共服务体系。
  • 论文
    赵一红;庞志;
    2017, 4(03): 66-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这类人才的工作热情、提升其综合素质意义重大。因而,应该在充分了解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构建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通过对北京市持证社工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薪资水平低、评估奖励体制不完善、社会认可度不高、职业发展前景渺茫等多方面问题,这使得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劳动报酬、工作认同、工作条件、工作氛围、职业发展、自我实现等方面存在较大需求。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社会各界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提供有效的激励措施,以满足其职业发展需求。
  • 论文
    潘建雷;
    2017, 4(03): 79-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世纪后期的西欧社会正处在"封建庄园—教会国家"向"自由市场—公民国家"的转型遽变期与道德间隙期。为了缓和彼时社会极度悲惨的状态,涂尔干尝试运用其"道德科学"提出一套重建社会的系统方案以引导转型的步伐,而契约则是其系统重建方案的骨架性要素。通过对契约的社会史演变历程的梳理,涂尔干力图证明契约的"道德"本质始终是社会规范经济行为的载体,其神圣性(正当性)、约束力与规范都源自所在社会的集体意识。而在以深度分工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新社会中,契约必然成为基础性的社会团结机制,并以人的价值、尊严、权利为原则与底线规范经济领域的行为,从而为资本(财产的现代形式)的流动确立规则与限度,促成经济生活的组织化与规范化。。
  • 论文
    陈彬;刘继同;
    2017, 4(03):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全面腾飞、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般的物质文化生活对于大多数中国民众而言已经不是大问题,而精神或心灵方面的需要则开始逐渐浮现。近年来,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如2015年6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10部门制订了《全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