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第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7-01-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杜鹏;
    2017, 4(01): 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需要国家和政府未雨绸缪,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架构和服务体系。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同时伴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动频繁化等特点,导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更加复杂和艰巨。失能和高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对长期照护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老年长期照护体系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 论文
    桂世勋;
    2017, 4(01):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进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阶段,如何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本地户籍职工纳入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参保范围,设计符合国情的资金运营模式,既体现社会保险公平性,也是搞好不同统筹地区基金合理负担的必然要求,故而十分紧迫。文章介绍了解决该问题可供选择的三种资金运营模式,从未来我国参加职工长期护理保险的非本地户籍职工占比高、流动性大、单位为在职职工缴费率低及不为已退休人员缴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主要发生在"全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中央财政投入大量均衡性转移支付难度大等特点出发,建议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运营模式最好采用将个人缴费的一半进入个人账户、在参保人员跨省流动转移从业地时个人缴费的另一半和原用人单位为其缴费的至少60%也随同转入新从业地区统筹基金的统账结合模式。
  • 论文
    田杨;
    2017, 4(01): 1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韩两国在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构建起体系化、精准化的老年人照护服务模式。基于对国内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先行试点——青岛模式和南通模式的成功经验和发展困境的总结,并通过与日韩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政策的比较分析,提出我们老年照护服务的现金给付、失智症群体的照护、强化健康干预、整合社区资源、实现"医、护结合"等政策方向。
  • 论文
    王雪辉;
    2017, 4(01): 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日益小型化的家庭规模,以及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地区就业,农村地区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当前政府在农村地区统一规划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架,与农村地区现阶段的发展实际明显不匹配。在农村地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个子系统的目标人群、服务主体、服务内容等均不够明确。基于此,本文将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的本质内涵并结合农村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特点,提出在农村地区确立"以养老照护为重点构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该体系包括三个子系统,即"以三无老人为目标群体的福利型养老照护服务体系"、"以失能老人为目标群体的普救型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和"以自理老人为目标群体的需求型养老照护服务体系"。
  • 论文
    李侨明;张和清;
    2017, 4(01): 3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重点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议题是什么,有哪些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存在着怎样的争议,以及如何反思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未来的展望等。研究发现人才队伍建设、实务模式和教育是目前研究关注的三大议题;研究方法以历史分析和个案方法为主,研究的逻辑一般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倡导思路,或者是"自下而上"的实践反思;农村社会工作的使命、角色、实现路径是目前的主要的争议。结论是当前的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更多的是一些"走马观花"、"昙花一现"的碎片化、重复性研究,要么跟着媒体报道的"风向"走,要么跟着某些政府官员的"吹风"继续"演绎",而长期跟进、专业立场独立的实务研究并不多见,理论层次的探讨更是少见。
  • 论文
    王永梅;王一笑;
    2017, 4(01): 4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对我国社会助老服务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治理转型为劳动成果延期支付助老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时间储蓄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时间储蓄助老服务"的概念,并指出内涵不清、收益诟病、缺乏信任担保、实施范围较窄以及价值认识模糊等是我国发展时间储蓄助老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后,尝试提出了发展时间储蓄助老服务的制度框架,即建立区别于一般志愿服务的时间储蓄助老服务、强化主体审核标准和分类评判标准、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三社联动"运营机制、建立时间储蓄助老服务风险防范机制以及基于存取双方人口变动趋势建立长效发展保障机制等。
  • 论文
    姚泽麟;赵皓玥;卢思佳;
    2017, 4(01): 49-6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医闹"已经成为我国医疗领域的毒瘤。由于数据难以取得,我们对医闹的了解仅限于零星数据或个案分析。为此,本文通过百度新闻搜索,共搜集到2002~2015年各类医闹事件329起,并建立了包含16个变量的数据库。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发现,医疗暴力事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三甲医院和急诊科被曝光的医闹事件最多。我们将医闹分为三类:扰乱秩序型、伤害型和杀害型。患者死亡往往伴随而来的是扰乱秩序型暴力的情况出现,医闹实施者甚至会"借尸抗争"。扰乱秩序型事件通常经过事先的策划、筹备、动员,由群体实施。相比之下,伤害型和杀害型事件则多是由于患者个体在情绪激动和愤怒的情况下冲动造成的。此外,有四成多的医闹实施者曾求助于处置医疗纠纷的正式制度,然而各种原因最终还是导致他们走向了暴力维权的道路。由此,本文提出了改变医生的激励机制以重建医患信任、落实分级诊疗以实现病人合理就诊、改善应对医疗纠纷的正式制度等政策建议。
  • 论文
    刘谦;生龙曲珍;
    2017, 4(01): 64-7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艾滋病疫情的发展深受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防治艾滋病理应在流行病学知识基础上增加对其社会性的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经历的市场化、个体化和法制化进程使得艾滋病疫情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主要传播途径,进而形成不同的高危人群,呈现出"经血液传播为主"到"经性传播为主"的途径变化,以及从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向老年男性等一般目标人群扩散的态势。市场化浪潮下的贫富差距推动了血液和性的商业化,观念层面个体主义的兴起更进一步深化了权利意识、刺激了个体需求,法制化进程推进的同时,和艾滋病防治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同时,疫情的发展与遏止也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这些因素向我国艾滋病防治事业提出了种种机遇和挑战。
  • 论文
    王燊成;岳经纶;
    2017, 4(01): 7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借助萨拉蒙的"社会起源理论",在国内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家综")为案例,通过对承接运营"家综"的社会组织起源的考察,从服务资源动员、服务战略选择以及服务主体互动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组织的起源对其服务递送效果的影响机制。与大多数研究者更多地关注社会服务购买中的政社关系不同,本文为社会组织与社会服务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维度,剖析了不同社会起源的社会组织所导致的服务递送的差异化。同时,通过个案的分析,本文也为理解中国情境下的"社会起源理论"提供了新鲜的素材。
  • 论文
    李迎生;
    2017, 4(01): 9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是由作者相关专题论文选辑而成的一部专著,旨在系统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工作恢复重建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转型与发展之路。全书正文由六大部分共26篇文章构成,另加一个附录。其中,正文六个部分内容涉及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总体思考、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的转型、宏观社会工作的转型、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等。本书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工作、社会治理事业的发展、建设、改革、创新具有参考价值。本书对我国社会工作学科的本土化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