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6年, 第3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6-09-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郭伟和;
    2016, 3(05): 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从1999年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以来,不少学者都关注了其制度效果、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就业影响。然而,由于缺少大规模调查数据,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层面或者通过小范围的调查来进行讨论和分析的。2008年以来,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开展了连续性的"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大型调查,采用比较严谨的抽样技术,获得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本栏目的三篇学术论文,就是利用这一数据资源(分别利用了2011、2012、2013年三个年份的数据),探讨当前我国城市
  • 论文
    郭伟和;丰宝宾;
    2016, 3(05): 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量化研究方法,通过对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调查数据的二次分析,探讨城市低保政策瞄准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指出,第一,现阶段城市低保政策建立在收入型贫困的保障基础之上,未将支出型贫困列入低保制度的识别指标,使得相当一部分支出型贫困家户无法得到保障;第二,对低保制度的瞄准率产生显著影响的制度因素是低保宣传和检查机制;第三,基层工作人员的就业保障和专业培训对低保瞄准机制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本文建议增加支出型贫困作为低保对象的识别指标,改善政策宣传和检查方式,以及提升政策人员的就业保障和专业素质,可能提高城市低保制度的瞄准率。
  • 论文
    李威;毕向阳;
    2016, 3(05): 17-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调查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城市低保对象是否存在"福利依赖"问题。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低保对象就业惰性与家庭残疾人数、家庭人均收入、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有劳动能力人数和地区类型等因素有显著关系;通过对城市低保对象和非低保对象的匹配分析,发现低保制度对城市居民就业惰性的平均处理效应不显著,即低保对象不存在就业惰性。
  • 论文
    李沫;邱华丽;吕俊涛;
    2016, 3(05): 29-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保对象的主观评价是研究低保制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利用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数据库进行多因素多水平回归分析,试图探明当前我国城市低保对象对低保政策的主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年龄和教育对低保主观评价的影响是显著的,而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以及家庭规模等对城市低保主观评价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2)低保实施中的不良现象对低保主观评价起到负面作用;(3)低保金额越高,则对低保主观评价越高;(4)低保对象并不太在意公示制度的"污名化",相反他们更关心公示制度产生的公平问题。
  • 论文
    童玉芬;盛亦男;
    2016, 3(05): 39-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构建了家庭幸福的测量框架,并对家庭幸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夫妻关系、家庭经济收入、人均居住面积、家人健康状况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影响着家庭幸福。对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影响因素具有差异,夫妻关系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作用最强,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家庭幸福作用更显著,家人健康对于收入最高和最低家庭的家庭幸福的影响作用更显著,因此政府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设计。家庭幸福影响因素的强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婚姻和谐","家人健康","经济收入","住房就业","社会保障"与"人身安全"。
  • 论文
    李健;
    2016, 3(05): 5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益创投因参与主体的角色限制而陷入责能困境,政社合作是解决当前困境的突破口。政社合作使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建制性增长,社会力量获得合法性、生存资源及活动空间,双方建构的合作网络也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资源获取提供了枢纽型平台。本文在政社合作的相关理论视角下,结合转型时期中国的现实背景,探讨了公益创投政社合作的可能模式,并结合政府行政层级提出政府对社会力量"合作网络"的建构策略。本文的创新在于从社会治理角度分析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动因及模式选择,丰富了公益创投的理论视角。
  • 论文
    熊贵彬;
    2016, 3(05): 58-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劳教制度废止已近三年,有必要调查其对社区矫正的影响。根据对北京市司法系统工作人员的调查数据和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劳教废止后北京社区矫正对象的增长幅度约在10%以内,工作人员的负担有所加重。远郊地区的增长高于市区和近郊。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社工了解和掌握得越深入,越认为社区矫正比劳教有效。绝大部分矫正对象更愿意参加相对自由、能正常工作生活和管理人性化的社区矫正。文章最后提出需加快推动社会工作融入社区矫正实践等建议。
  • 论文
    洪大用;黄家亮;杨峥威;
    2016, 3(05): 7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定县调查是我国历史上首次运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对一个县域社会进行的实地调查,在社会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其社会学意义突出体现在:一是完整呈现了20世纪20、30年代华北乡村的社会事实;二是系统探索了适合本土实际的社会调查方法;三是有效推进了当时乡村建设的实践;四是为社会学的本土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论文
    奂平清;
    2016, 3(05): 8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定州的实地调查表明,作为小农经济产物的乡村集市依然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城市化的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继续在集市等传统经济部门中寻求生计,这又促进了乡村集市的"繁荣",这种状况表明乡村发展仍处于"内卷化"状态。当前华北乡村社会转型的主要困境是农业人口的出路问题。实践表明,小城镇是难以承担华北乡村人口转移的艰巨任务的,需要借助于大中城市的拉动。华北的城市化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通过户籍政策改革等社会体制变革,有序推动农业剩余人口的城市化;要在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下,把产业发展和解决就业作为城镇化的基础,根据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合理布局人口,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只有这样,农业剩余人口才能有序向城市转移,现代职业农民才能有条件成长,国家和地方关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建设的相关措施才能收到预期效果,乡村也才能真正走出内卷化的困境。
  • 论文
    戈艳霞;李敏;
    2016, 3(05): 9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治理和社区建设是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重要领域之一,同时也是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而居民社区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是实现社区治理由政府单一管控向社区自治转型的关键所在。2016年7月17日,以"新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的中国社会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兰州大学召开,作为年会分论坛之一,"创新社会治理与基层社区建设"论坛7月17日至18日在兰州大学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