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6年, 第3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6-05-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彭华民;
    2016, 3(03): 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所有社会制度安排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民福祉(wellbeing)。福祉分为五个部分:积极思考(well thinking)、积极行动(well doing)、美好拥有(well having)、成功避免(well off)和幸福感(well feeling)。米吉利从广义视角将社会福利定义为人类美满存在的一种状态或条件,当社会问题受到控制、人类需要得到满足、社会流动机会得到最大保障时,这种状况或条件就会出现,这种美满存在就是福祉。从
  • 论文
    彭华民;孙维颖;
    2016, 3(03): 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福利制度安排的终极目标是提升社会成员的福祉(wellbeing)。福祉包括幸福感(good feeling)。本研究设计了自变量安全福利制度(收入安全与健康安全)和机会福利制度(城乡户籍),因变量幸福感。对四个年度CGSS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国民幸福感与两种福利制度因素之间有显著关系;国民的福利获得存在显著城乡差异;获得城镇机会福利的居民相比农村机会福利获得居民有更高的幸福感。城镇机会福利获得人群的福利诉求点更倾向于健康安全福利。拥有城镇机会福利但若没有享受国家提供的收入安全和健康安全福利,其幸福感的受影响程度仅仅略高于农村机会福利获得人群。当把拥有城镇机会福利但没有享受安全福利人群的幸福感均值与拥有农村机会福利但接受安全福利的人群的幸福感均值相比时,城乡机会福利类型的影响被削弱,国家提供的收入安全和健康安全福利对幸福感的影响则凸现出来。
  • 论文
    计巍巍;陈财喜;
    2016, 3(03): 1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福利治理以分权和参与为特征,涉及了福利提供、传递和享受的完整过程,且包含了多元化福利主体的各种角色及互动关系。2013年推行的"广东计划"的实现使移居广东居住的65岁香港长者得以领取高龄津贴,开始了香港在社会福利可移植性方面的尝试。本文以"广东计划"的政策过程为案例,展示了社会议题进入政策视野的过程;剖析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及个人在特定社会政策形成中的角色地位;特别对斯特潘(Stepan)和马勒(Muller)的福利治理分析框架进行了诠释和补充,提高了分析框架的精确性和解释力。
  • 论文
    陈玲;黄君;
    2016, 3(03): 23-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留守儿童服务实践中存在资源分散匮乏、可获得性弱等问题,通过福利服务项目整合资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福利治理的视角下分析留守儿童服务项目整合资源的途径。行动研究发现,以留守儿童服务项目为立足点,能够有效整合来自政府、学校、群团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及企业等方面的福利服务资源,拓宽留守儿童福利服务的供给来源,满足留守儿童多元的福利需要。但是由于项目本身的周期性、项目内容的特点以及政策支持的缺乏,服务项目整合的资源仍然未能持续有效地回应留守儿童群体的福利需要。服务项目的资源整合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根本上还需要建构完善的儿童福利制度体系来保障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 论文
    高万红;
    2016, 3(03): 3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阐述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困境和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为缺少专业化的实习机构是制约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主要瓶颈,而缺乏服务创新和专业化的服务是社会组织发展中的难题之一。由此,高校与NGO组织的合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同时可以实现提高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组织服务专业化的"双赢"。本文以云南大学为例,阐述了如何通过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推动社会组织服务创新和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并分析了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 论文
    刘斌志;
    2016, 3(03): 39-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过程中,优势社会工作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坚持复原与增能的基本原则,通过对话、合作与信任的方式,强化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最终达成全人疗愈。这不仅有利于克服青少年的消极情绪、挖掘青少年的潜能,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与社会的联结,并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效能。优势社会工作运用于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在坚持相信青少年的能力和改变、将优点作为介入焦点、将青少年看作自身问题的专家、以专业的助人关系为基础、注重外展工作方式、发挥社区资源的作用五个基本原则基础上,具体包括建立关系、优点评量、制定计划、资源链接四个基本策略。
  • 论文
    吴世友;朱眉华;苑玮烨;
    2016, 3(03): 48-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产为本的干预理念在国外扶贫和救助领域已经有很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取得了很多良好的成效,但这一干预理念运用在中国大陆社会救助领域的经验还很缺乏。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资产为本的干预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而后对国内外相关的干预项目及其研究进行简要总结归纳,最后通过介绍上海市G机构的一项试验性研究,以上海市P区低保家庭为服务对象,具体分享如何发展和设计出一项资产为本的干预研究和服务,以期丰富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基于实验设计的定量研究。
  • 论文
    杨胜慧;林翌甲;杨诗怡;
    2016, 3(03): 58-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10年"六普"汇总数据,利用生命表技术及Sullivan法,分析了城乡老年人口预期寿命、不能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差异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老年人口年龄的提高,在预期寿命不断缩短的过程中其生活不能自理预期寿命却呈现小幅度的扩大趋势;各个年龄组中城镇老年人口的预期寿命及不能自理预期寿命均高于农村,但是城乡差异随着年龄的提高而缩小;城镇老年人口生活不能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低于农村地区,而且随着年龄的提高二者之间的差异呈扩大趋势。
  • 论文
    王伯承;田雄;
    2016, 3(03): 6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风险弥漫的社会如何整合,这是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时代发问。在传统社会,涂尔干提出了"集体欢腾"的概念,意指在集体意识的凝合下,社会秩序得以形成。然而,"集体欢腾"行动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的逻辑路向却是:随着个体化意识的增强和社会成员自主性的提高,社会个体在脱离了传统社会形式庇护的情势下,集体欢腾被置于一种"悬浮"的状态,原有的社会秩序不复存在,集体欢腾进而演变为一触即发的社会风险。回顾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我们在反思制度缺失的同时,更应注意到个体化带来的社会失序问题。而现代性语境中新型社会共同体的重建,或许能够实现风险处境中"失范"的个体重新纳入社会秩序的可能。
  • 论文
    刘江;
    2016, 3(03): 75-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社会治理、社区建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提升社区能力成为重要议题。虽然国外研究已经证实社区能力对社区公共议题(如健康、矫正等)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其定义和测量维度在研究者中存在一定差异。为清楚地认识社区能力的定义和测量维度,本文通过严格的文献检索、筛选和分析,在社区场域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包含三个构面(社区基本要素、社区互动能力、社区动力)、六个维度(社区参与、社区感、横向与纵向互动、领导力、问题评估能力、资源动员能力)的社区能力的基准结构。最后,本文从本土导向、构念的信度和效度及对国内相关研究的意义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 论文
    钟兴菊;
    2016, 3(03): 8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重庆市L环保中心的调查发现,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源于西方的"法团主义"与"公民社会"两大视角在分析环境NGO行动中凸显单一维度自主性的弊端,难以从动态视角解释组织参与治理实践过程中独特的行动策略:即在夹缝中"做减法"成长,多策略联动构建常态化互动机制,非对抗不合作的共生逻辑以及自我设限以获得合法性生存与发展等。研究表明,宏观政策变迁、市场体制改革以及环境NGO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共同建构了社会组织的行动策略。在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背景下,对照西方分析范式在本土化中的局限,笔者认为,在中国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环境治理从单纯依靠政府的时代转向推动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以及环境NGO与公众共同参与的"后政府动员式"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