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4年, 第1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4-01-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郑杭生;
    2014, 1(01):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刊《社会建设》,作为另一本学术期刊,继《社会学评论》创刊近两年之际,又与读者见面了!这是多年来多方人士努力和支持的结果。为此,我们首先要由衷地感谢为《社会建设》创刊做出贡献的各方面有关人士!本刊办刊的宗旨,与《社会学评论》基本相同,只是表述有某些不同。《社会建设》的办刊宗旨是:秉承"崇尚真理,探索人文,理论自觉,建设反思"的信念,刊发高质量、前沿性的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体制、社会组织等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相关的优秀研究成果,提供权威的上述各领域教学和研究的学术交流平
  • 论文
    王思斌;
    2014, 1(01): 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工作为基层困难群体提供社会服务,直接间接地参与着社会治理。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具有基础—整合的特征,这表现于其面向底层民众及其基本需要,既治标也治本,既遵循政策规则又重视情理,既注重环境因素也不忽略个人方面的原因,既从事治疗也重视预防和发展,协助居民形成参与和治理经验,既致力于基本服务又从事政策倡导等。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其创新反映在:形成新的治理结构,倡导新的治理理念,形成新的治理机制,形成可发展的治理结构和实现社会治理的功能创新等方面。
  • 论文
    钟涨宝;狄金华;
    2014, 1(01): 16-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建设"并非一个舶来的词汇,它在中国有其自身的传统,理解这一传统及其目前的沿承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的当代社会建设实践,而且有助于推动对整个中国社会的理解。本文在细致梳理社会建设政学传统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重提社会建设的背景与预期,并解析当前社会建设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进行理论反思。
  • 论文
    彭华民;
    2014, 1(01): 2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贫困分析有制度主义和文化解析两条路径。制度主义强调,贫困并非是社会成员的个人问题,消除贫困最重要的是改革制度。制度是一个社会行动的规则,其中,意识形态(价值)、规则(政策)、科层体系(实施)是制度分析不可缺少的内容元素。本文采用制度主义视角分析反贫困政策,包含三个基本的要素:中国反贫困社会政策形成的意识形态(价值)的内容和阶段;中国反贫困政策内容结构(规则);以及中国反贫困政策实施的科层体系(执行)。通过对三大制度要素的分析,提出中国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从经济建设为中心阶段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阶段,再转型到重视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阶段。反贫困政策在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阶段快速发展,构建了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结合、补救与预防结合的反贫困政策体系。本文最后提出了未来需要加强能力建设等的议题。
  • 论文
    李迎生;袁小平;
    2014, 1(01): 3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是国家和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之一。重视并加强儿童社会保护是当今世界的普遍趋势。毫无疑问,我国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儿童社会保护事业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但就现状而言,我国的儿童社会保护体系建设尚存在种种缺陷与不足,制约了儿童社会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突出表现在儿童社会保护理念滞后,覆盖面严重不足、甚至尚未覆盖全部的困境儿童,保护形式单一、水平低、事前干预不足,责任主体不明晰,协调、整合机制未有效建立,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社会化监督、保障机制缺乏,发展不均衡、公平性不足,等等。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开展相应工作是健全、完善我国儿童社会保护体系的当务之急。
  • 论文
    陈涛;
    2014, 1(01): 47-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问题不同于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理论范式及服务模式问题。虽然它在现代西方社会工作(也包括中国等受其影响的其他地方)的相关话语讨论中几乎不受关注,特别是与前三者相比,但是,到了世纪之交前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西方已有论者提出重新思考职业化、专业化和建制化的社会工作基本组织模式的问题,并试图构想新的不同模式,尤其是更体现社区志愿传统、避免过度专业化之模式。中国可从这些当中获得适当的启发,特别是重视使社会工作更充分体现其"社会"之义,以利于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实践有更好的基本把握。
  • 论文
    陈劲松;
    2014, 1(01): 56-67+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灵性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是基于本土文化、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传统以及当前的中国社会转型、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一种理论尝试和实践探索。发挥灵性社会工作的功能,满足社会建设的需求,是灵性社会工作的理论职责和实践任务。简单地说,灵性社会工作的本质在于为"人的能力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参照框架,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建设,而"人"无疑是一切社会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
  • 论文
    江立华;谷玉良;
    2014, 1(01): 68-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内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政策的试点和实践,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政策在人口管理和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政策设计存在缺陷,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指标需求、供给与使用存在结构性矛盾;积分制管理投入需求与公共资源、社会服务资源不足出现结构性紧张;降低积分制入户门槛与产业结构升级所需人才结构冲突等问题。中山市积分制入户制度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明确改革方向,循序渐进、分阶段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分担机制,大力推进流动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并加快土地制度、就业制度和公共服务等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
  • 论文
    黄家亮;
    2014, 1(01): 77-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在新形势下构建新型乡村共同体。本文从实践历程、主要模式、主要经验、主要问题等方面对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分析表明,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地一定要因地制宜,选择符合本地特点的模式。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分工合理、权责明确、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体系、"城乡一体、统筹兼顾、功能复合"的社区服务体系和"导向明确、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体系。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还要在顶层设计、调整"国家-社会"关系、重建社区的公共性以及一些具体问题上有所突破。
  • 论文
    黄家亮;
    2014, 1(01): 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8月23-25日,2014年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暨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在兰州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西北民族大学联合举办,西北农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著名社会学家、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会长郑杭生先生、西北民族大学校长赵德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90余位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加论坛。
  • 论文
    孙中伟;
    2014, 1(01): 88-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目标是在迁移类型、居住选择与农民工城市社会交往之间建立一个因果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居住选择是一个中介变量。基于2013年七城市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失地农民或父亲去世者更可能举家迁移,在城市生活越久,农民工举家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是否举家迁移者对农民工居住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举家迁移者更倾向于选择居住在出租屋内;居住在出租屋有助于提高农民工与本地人交往的机会和频率,降低农民工对老乡网络的依赖性。